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您当前的位置 :嵊泗新闻网 > 海洋文化 > 渔俗文化 正文

嵊泗渔岛的交通

嵊泗渔岛的交通

2010-04-28 16:46:52 来源: 作者:
 

 

     嵊泗渔岛的交通习俗,可说是离不开一条船,围绕一个“海”字。渔岛交通便利在于海,交通阻隔也在海,还要取决于用于交通的船的大小与条件优劣等等。海上交通又免不了要与风涛搏斗,舟船对于海岛的人的性格也产生了巨大的冶铸作用。

  嵊泗渔岛交通习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吴越古风的熏陶与影响。古吴越沿海地区,是中国舟船的发源地,早在史前埋藏已通舟楫用以交通,即有“越人便于舟”之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沿海造船与海运已很发达,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而吴民则素称“不可一日废舟楫”。嵊泗列岛地处吴越海上交界处,对内可达长江、钱塘江,对外可通四海大洋,周围岛屿之间又各自孤处,内外交通,唯有船楫行于海。据《越绝书?记地传》:“东海”“外越”,应指东海岛上之越人。而嵊泗列岛地处东海外海,其岛上先民,则乃是“东海外越”人无疑。东海小岛上之“外越”,应是所有越人中最善于驾驶海浪的弄潮儿,也是海上交通的强者。

  渔岛先民交通,先是用独木舟,后随着造船业发展,船舶逐渐扩大,航海技术也不断改进,但总还是渔航合一,长期没有专门用于交通的客航船。渔民要进出海岛,要么用自己的渔船载送,要么搭乘他人之船。至明代以后,出现了渔行、冰鲜船,往来于海岛与大陆之间,又多了一种可为渔民对外交通提供便利的船,即便船。渔民有句俗语叫“乘便船”,即指这种趁搭乘的冰鲜船或渔船。出现专门的客航渡轮后,乘所有除客轮外的船,则统称“乘便船”。

  古时,嵊泗海岛是否有专门客航渡船,至今尚无考证记载。直至民国时,才见有交通客航轮船来往大陆与嵊泗海岛的记载。据1935年实业部上海鱼市场《水产月刊》第三、四期合刊《马鞍群岛调查记》载曰:“崇明与该群岛间,尚无专轮航行,设公务人员,欲往嵊山者,必须绕道上海再由定海而达目的地,需时四日之久,交通之不便如此……定海与该岛间之交通,现有航轮三艘,曰东海,曰朝阳,曰小岱山,每星期来复往返,朝发夕至,旅人称便,做岛民之食粮,及日用必需品,皆仰给于宁波或定海……再就邮政而论,崇明与嵊山间,尚无直接邮箱之设置,如他处之函件,欲寄至嵊山,信封上必须写明宁波或定海嵊山字样,方能投递……。

  嵊泗列岛与宁波、定海在交通上关系较密切的习俗,直至20世纪60年代还一直保留着,嵊泗人要去上海、定海,都是乘由定海方面经营的客轮,只是在定海----上海航线中间,设个嵊泗停靠站,一直没有嵊泗至上海的专用客轮。直至1991年春,由嵊泗县航运公司经营的“金沙”号客轮开通了嵊泗至上海南汇芦潮港航线,这种交通习俗现象才得以改变。而且,嵊泗汽车站又专设一辆大型客车,连接嵊泗----南潮港----杭州的海陆联运航线,长期以来,嵊泗人去杭州必须要经定海----宁波,或是经上海市区,才能去杭州的现象,也得到改变,并且当日能抵达杭州。嵊泗民众与杭州的交往更密切了,不再感到从海岛去杭州真的如同去“天堂”那么难,烧时拜佛的,游玩休闲的,观赏西湖美景的,只须乘一艘,坐一辆车,早晨启程,傍晚就到。海岛人的交通习俗来了个大更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渔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交通习俗不断转变。最明显的一变,是千百年来渔民交通,一是图省钱,二是图方便,而不问舒适与否,对安全也并不考虑那么周到。如今,却有了重大变化。不管是渔民,或是其家着,或是渔村中做生意的人,进出海岛,或是岛际往来,既要讲安全,又要讲快速,也要求舒适。特别是到上海、定海,或是岛屿间距离较远,或是有点风浪时,人们宁愿多花点钱,坐客轮航船,也不搭乘便船。再是,大家都甘愿多花钱,买卧票,而很少有人买坐票;要买三等舱卧铺,而不要四等舱卧铺。自嵊山至泗礁的“碧海”号客轮上,几乎每个航次,三等卧铺总是满客。

  再是出门先要观天测海问风讯和收听气象消息习惯,至今还是嵊泗渔遍上交通习俗上的一种独特现象。因为,嵊泗岛屿众多,且又岛海阻隔,乘船外出了解气象,一则可知有否交通船开航,二则也为保安全。而且气象台、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上,也每天有气象消息发布。

  嵊泗人出门,或是嵊泗交通船航行,在收听气象消息以决定当天开航还是停航,外出还是在家,都要收听本地气象站和舟山气象台、浙江气象台发布的气象消息为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独特的海上交通习俗现象。这种奇特的海上交通习俗现象,包含着深刻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

  历史上,在外出乘船航海时,不能“七男一女,八仙过海”,否则,就认为是不吉利。现在这种千百年遗传下来的海上交通习俗已基本得到改变。

编辑: 柴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