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您当前的位置 :嵊泗新闻网 > 岛城文明 > 道德点评台 正文

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

2011-04-22 08:52:35 来源: 作者:

  说到嵊泗县,出了长三角,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孤悬海外的小岛。但走进它,就会发现,这是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谢莹艳,离了嵊泗县,也许很少有人听过这个名字,但走近她,几乎没有人不为她的善良和执着而感动。
  谢莹艳是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电视台的一名普通职工、新闻记者。自参加这份工作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谢莹艳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用摄像机记录社会变迁和城市发展,秉时评之笔扬善伐恶、弘扬社会道德,更用她作为记者的影响力,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生活困难的人。她让身边的人感受温暖,让接受帮助的人体会真情,很多人不愿意做的麻烦事,她乐此不疲;很多人追求的享受,却不是她所心仪,这个看似普通的80后女孩,过着这样一种“另类”的生活。
  
爱心小屋,助人的快乐源泉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次小小的爱心捐助,一个曾不被牢记的地方,成就了一位年轻姑娘爱心的梦想,也让她体验了人生的真谛。
  2006年11月,嵊泗县菜园镇东海社区的爱心小屋又开始“红火”起来,全县各单位捐赠的各种物资陆续“进屋”上架,管理人员忙得不亦乐乎,整个屋子涌动着爱的暖流。随着这股暖流,谢莹艳第一次走进了那间爱心小屋,当时的她因为工作的原因受领导派遣到捐赠现场进行采访,正巧赶上了捐赠的火热场面。第一次,她知道了在东海社区那个并不起眼的角落有个地方叫“爱心小屋”;第一次她知道了这个爱心小屋的来由和存在的价值——一个专门为社区的困难家庭设立的定期提供生活物资的场所;第一次她知道了有好多的人会不时地为小屋提供群众必需的生活物资;第一次她感受了看似平凡却体验真情的莫名感动。谢莹艳一边在现场做采访,一边在心中暗暗作了一个决定——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爱心小屋提供物资,让更多的困难家庭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必需品。在很多人看来一时冲动的想法却让谢莹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承诺,四年多来,她成了爱心小屋的一位常客,从未间断过向那里捐赠各类生活物资,特别是每月发工资后她总要带上些生活用品走进那间温暖的小屋,四年多的捐献总额已达万余元。一万元,对很多人来讲并不是个大数目,但对一个月收入仅有1000元的合同工来讲,这个数字是那样的可贵。有一次,谢莹艳采访了一位接受爱心小屋帮助的董大伯,采访过程中,细心的她发现老伯的屋里没有电灯,于是她每次向爱心小屋捐赠物品时总会带上满满一袋蜡烛。有了向爱心小屋长期捐赠的意想后,谢莹艳在生活上尽量地节俭,将尽可能省下的钱都用在了慈善事业上,汶川地震、雪灾、慈善一日捐等公益性活动,她总是尽量的多捐一些,往往是在单位捐了以后又往红十字会等地进行捐赠。花季少女是最爱打扮的年龄,可她却很少再为自己买新衣服,添新饰品,一身的朴素让她成为了年轻女孩中的落伍者,但她从来没有跟别人比较过,也没有在意过,虽然比同龄的女孩少了外表的靓丽,但是她的内心洋溢着快乐与满足,而这种快乐的源泉来源于那间爱心小屋,来源于对别人的无私帮助。
  从今以后,你就是我亲姐姐
  谢莹艳在电视台没有正式编制,只是一名临时工,每月全部收入,不过一千元。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也是个“月光族”,每月工资甚至不用等到月底,就花得差不多了。别人用赚来的钱享受生活,投资理财。可谢莹艳花掉的钱,竟然不是用在自己身上的。
  五年的记者生涯,她经常跑街头巷尾、走桥头、上船头,夏炎冬寒,风雨无阻。她说做记者挺累的,但是更多时候是快乐的。因为正是这份特殊的工作让她接触到了比一般同龄人更多的悲与喜,体验了更深的人生真谛,同时也更加萌发了她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爱心。在采访中,谢莹艳经常看到一些困难的家庭和需要帮助的群众,她总是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们,但每次她总觉得心头似乎哽了块东西,说不出的难受,她的心里始终牵挂着那些人、那些事。有一天,一个想法突然在她的脑海中油然而生,她想设计一张属于自己的名片,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及时找到她。于是,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就这样产生了。她的名片正面选用了草绿色的底色,电视台的标志旁两朵金黄色的郁金香含苞待放,很有一种青春的气息和诗情画意的感觉。名片的反面在淡紫色的背景衬托下印上了一句温馨的提示:“想听您说,需要我的帮助”。她希望能够在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孤立无援的时候及时的帮助他们——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五年来,很多人都接受过她的帮助,这些人中有患病的贫困青年、有高中毕业上不起学的贫困大学生,与未曾谋面的他乡小学生、有生活困难的老人、有遭遇突发事故的女老板、甚至还有    
在公园参加锻炼、跳交谊舞的退休老人。
  在一次采访中,谢莹艳认识了贫困大学生金丹琼,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她,却因为家境贫寒,面临辍学的困境。如此贫困的家庭,终于有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遇,难道要从此丧失?谢莹艳毅然决定,从自己每月微薄的薪酬中取出一部分汇给金丹琼,并鼓励她安心上学,好好读书。这一汇,就是三年。如今金丹琼临近毕业,她准备工作后资助一名贫困小学生,将谢莹艳带给她的爱心传递下去。“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亲姐姐。”金丹琼对谢莹艳说这句话让她坚定了助人的信念。其实,像这样的“亲戚”,谢莹艳还有很多。
  赠予“爱心总动员”的一千元救命钱
  谢莹艳对于身边人如此,对于那些未曾谋面的他乡人亦如此。2008年3月,谢莹艳在《舟山日报》上看到了一个名为“爱心总动员”书画作品慈善拍卖会,拍卖所得来的款项将用于解决一些困难家庭孩子的就学问题。她拿出存折翻了许久,内心有一些矛盾,因为再过几个月身怀六甲的她将为人母,存折里的钱是她应急备用的救命钱。想了许久,她还是狠心瞒着家人取出了1000元汇给了“爱心总动员”栏目组,而她自己却因为难产不得不向别人借钱。有人说她这样不值得,用自己的救命钱捐给别人,做了好事人家也不知道,但她却从来没有计较过,这件事最后受到了舟山电视台“汪大姐来了”栏目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这样平凡而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她会在别人需要帮助的候出现,却总是在事后默默地离开,她不会在意别人是否记得她的名字,她在意的是自己赚得钱太少,而要帮助的人太多。很多人都觉得她这样做很傻,但谢莹艳的想法很朴素:“我不愿意眼睁睁看着那些生活贫困的人得不到帮助,我能帮他们多少,就帮多少。”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80后往往被看成自我的一代,他们坐在办公室,眼睛始终盯着显示器,手里鼠标键盘飞快。谢莹艳绝对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她非常热爱集体活动,“没有集体这个家庭,哪有个人这个小我”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都是她的舞台,她参加过团委组织的十大青年歌手大赛、青年技能大赛、“爱我嵊泗”演讲比赛等等,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节目主持人、视频制作者和慈善义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谢莹艳看到舟山团市委成立了一个“网络义工服务队”,她意识到集体的力量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立刻萌发了组建“嵊泗县网络义工队”的想法,可是她到处“招兵买马”却被泼了不少冷水,很多朋友都觉得参加义工服务吃力不讨好,都劝她别折腾了,有功夫多赚点钱。谢莹艳毫不气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立了嵊泗县首支“网络义工队”。
这支义工队在谢莹艳的带领下,每逢节假日都会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码头、车站、敬老院、低保家庭,都能看到“网络义工队”的身影。队伍越来越壮大,成员的工种也越来越多,有医生、教师、发型师、电器修理师、电工等等,网络义工队的活动也不断丰富,照看社区孤寡老人、慰问空巢老人、为未成年人课业辅导、为社区群众提供义务帮助等等,往往一次大型的服务活动,就能为好几百人服务,社会效果不断凸显。
  网络义工们大多是和谢莹艳一样热心而又工作繁忙的年轻人,为了更好地联络工作,交流义工工作心得,谢莹艳建立了“网络义工”QQ群,为嵊泗的义工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而她自己也在那个看似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真实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作为一名80后的岛城青年,谢莹艳的爱心举动悄悄地延续着,虽然没有鲜花赞誉、没有掌声喝彩,但青春的岛城也悄悄地萌动着一种爱的情绪,涌动着一股爱的暖流。

编辑: 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