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您当前的位置 :嵊泗新闻网 > 港口经济 > 港口产业 正文

第二节 亚洲之最马迹山矿砂中转港 为嵊泗港口整体开发导航

亚洲之最马迹山矿砂中转港

2015-09-07 16:28:44 来源: 作者:

    

     2001年初春时节,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徐匡迪,在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等考察小洋山与大洋山时,曾指出:马迹山港建设成功,不仅为宝钢及长江沿岸钢铁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型的矿砂中转港,而且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枢纽港建设,作出了宝贵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马迹山,位处嵊泗县城所在的泗礁山关岙西南2.5公里处,岛地面积仅1.006平方公里。自马迹山岛北部小山至泗礁山岛插旗岗山脚,中间有大小两座中柱山,形成天然屏障。明代嘉靖年间,马迹山是抗倭战略要地,其海湾深水优势,在抗倭名将俞大猷称马迹山海域有“龙窟”的叙述中也可得到印证。嘉靖年间曾奉命出使日本国进行军事交涉而亲临嵊泗一带海域的宁波生员陈可愿云:“盖马迹有小潭可以泊舟,但有龙窟……”主事黄云恭曰:“癸丑春(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参将俞大猷围王直于马迹,蛟龙惊炮而起……”清末民初,马迹山海域逐步形成春季大黄鱼汛渔场。至民国二三十年代,马迹山渔场开始著名。程梯云民国25年(1936)《江苏外海山岛志》载:“马迹为春季大黄鱼及秋季奉化拉钓船渔场根据地。春季渔汛各捕鱼船咸集,船有千数百号,人口突增至万余,临时小商贩毕至,殊为热闹,仅次于嵊山之带鱼汛。”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马迹山渔场的春夏季大黄鱼汛还相当繁荣。1951年起,还设置过中共嵊泗县马迹渔场临时工作委员会,行使渔场工作的领导和海上治安、渔政管理,但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马迹山渔场形不成大黄鱼汛。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岛上渔民只能靠用小流网船捕捞些鲳鱼、梭子蟹维持生计。就这样,马迹山史称“龙窟”或“龙潭”可建深水良港的资源优势,还在历史的长河里沉寂着。
      但凡是宝藏总会被探掘。在国家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方针推动下,马迹山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宝山钢铁(集团)公司自1985年9月15日投产以来至1995年,在其一期与二期工程苦心经营10年基础上,不仅还清了上述两期工程的所有贷款本息,企业总资产从294亿元增加到570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和经济效益最好1000家企业中高挂头牌,而且具备了自行投入624亿元进行第三期工程建设能力。
      令世人瞩目的宝钢第三期工程,计划于1997年形成年产1150万吨、2010年形成年产1300万吨钢铁的生产能力,是宝钢实现新世纪崛起的一个大动作。为实现上述目标,每年至少有1800万吨的矿砂运输量,必须新建深水中转港。
      1992年初春时节,嵊泗县人民政府得到宝钢(集团)公司将在舟山群岛选择25万吨至35万吨级大型矿砂中转港港址的信息后,立即主动“出击”争取该项工程落户嵊泗。宝钢马迹山矿砂中转港从争取立项到施工建设,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曲折经历。曾有人说嵊泗马迹山等处海域是“一年中有150天以上刮大风,70天以上有大雾,还会出现10米以上大浪。”嵊泗县港口规划开发办公室几位曾在全县诸多小岛闯荡了几十年的老干部和海洋水文专业技术人员,笑说这是强加在嵊泗头上的“三座大山”。事实胜于雄辩。1993年11月23日,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交通部、煤炭部和冶金部等国务院下属9个部门与单位的26名专家与领导组成的国家港口考察团,于当天上午乘坐抗浪能力较强的宝钢专用船艇,从上海宝钢码头出发,驶往嵊泗,途中遇上10级西北大风和5级大浪,26名北京来客受尽风浪颠簸之苦,有不少人晕船呕吐,直到嵊泗李柱山靠码头上岸时,情况才有所好转。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见此状况,本想请考察团专家领导先休息恢复一下体力,吃了午饭再去马迹山岛踏勘,但县里一位渔民出身的退休老干部提议说,据派遣人员对现场观察,从县城所在泗礁山本岛石柱码头至马迹山海域是一片风平浪静,应抓紧时间让国家港口考察团专家与领导马上去现场实地考察,好有个实在鲜明的对比。果然不出所料,国家港口考察团成员下榻宾馆稍事洗刷后,即刻乘坐驻岛部队登陆艇,开赴马迹山岛,一路风不掀,浪不惊,登岛远眺,考察团的专家与领导更觉眼前一亮,大家一致认为:嵊泗马迹山岛与上海浦东隔海相望,背倚长江三角洲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且马迹山港址位处全国南北海运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相衔接的江海联运枢纽点上,有一南一北两条国际航道穿过马迹山岛南北两侧,均可满足30万吨级船舶所需的水深条件,该港址港域水面开阔,大型船舶有足够航行回旋余地和锚泊区域。长江流域集中了我国的重要钢铁企业,进口矿砂需求量占全国的90%,这么大量的矿砂,通过马迹山港中转,运距最短,且建港后投资最省,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而且近几年来加快了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进,日趋完善,可为港区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国家港口考察团赴嵊泗考察后,作出了马迹山港域可建35万吨级港口的初步结论。
      1994年8月18日,国家交通部港口考察团也赴嵊泗马迹山岛考察,那天海上刮着7到8级阵风9级的东北大风。俗话说“东北风,浪太公”。因头天从上海南汇芦潮港乘坐港监艇驶往嵊泗的李柱山港时风浪一直很大,当天风势也不见减弱,北京来客担心此刻去马迹山港址途中一定是风大浪高,但坐车至泗礁岛去马迹山岛的石柱山岗上一看,这里航道顺直畅通,港址海域辽阔风平浪静。登船后开赴马迹山岛途中,也感觉不出船在海浪中颠簸,倒像在西湖上穿行。几乎跑遍中国沿海各地,对全国沿海港口状况了如指掌的“老交通”——国家交通部计划司副司长林平亚在船上望着马迹山岛,感慨万千地大声说道:“这是老天爷给了嵊泗一个天然良港呀!”就在这次国家交通部港口考察团举行的论证会上,交通部领导最后宣布了25万吨兼顾30万吨级宝钢矿砂中转港,定址嵊泗马迹山岛的选址结论性意见。1995年7月5日和1997年9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先后颁发了《关于嵊泗马迹山矿石中转港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和《关于嵊泗马迹山矿石中转港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等两份文件。
      1998年10月27日,在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上海宝冶公司及连云港明达公司前期施工准备的基础上,顺利打下了马迹山矿砂中转港码头建设的海上第一桩;是年11月28日,举行了马迹山矿砂中转港建设开工仪式;2002年12月21日,举行了马迹山矿石中转码头竣工仪式,一座可靠泊25万吨兼靠30万吨级巨轮的卸船码头,一座可靠泊3.5万吨兼顾5万吨级的装船码头和一座工作船泊位,一座可储存108万吨矿砂的料场,同时投入使用。设计年吞吐能力为2000万吨的马迹山港是当时亚洲最大规模的矿砂中转港。该港投入运营后,开辟了通往巴西、秘鲁、加拿大、委内瑞拉和澳大利亚等南北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远程航线。据测算,马迹山矿砂中转港投入运营后,按其运输泊位等级,以巴西矿砂运输成本为例计算,采用25万吨级巨轮比采用15万吨级船舶运营,每吨矿砂可节省运费3.26美元,一船一航次即可节省运费32.6万美元。2004年,马迹山矿砂中转港实际完成吞吐量2530万吨,超过年吞吐2000万吨设计能力。

      该二期工程完工后,马迹山矿砂中转港年吞吐能力达4000万吨。2006年,该中转港实际完成吞吐量2617万吨,36万吨级“博格斯坦号”满载矿砂顺利靠泊,创造了新的纪录。目前,马迹山矿砂中转港的设计年吞吐能力已达到5000万吨,实际运营有望超过6000万吨。(2009年4月21日)

 
 

编辑: 杨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