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您当前的位置 :嵊泗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看嵊泗 正文

海洋牧场为鱼类再造一个“海底家园”

2015-10-08 09:55:33 来源: 作者:

观察 □记者 范晶喆
                             核心提示
    渔业资源衰退,已是今日舟山之痛。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和海洋捕捞过度扩张,原本渔业资源富饶的舟山渔场,濒临“荒漠化”的边缘。
    近年来,我市在嵊泗、东极、朱家尖白沙等3个海洋牧场不断花大力气投入和建设。据调查发现,部分牧场区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各环节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乌贼、石斑鱼、条石鲷等产量均有回升。
                        今年376个人工鱼礁入海
    9月18日,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带着刚造好的62个鱼贝藻复合增殖礁,乘船驶往东极海域。到达预定地点后,研究人员指挥吊车将鱼礁挨个投放到事先经过精准测算的地点。这是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今年投放的第一批人工鱼礁,预计今年他们共将在舟山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376个。
    据了解,东极海域从2011年开始建造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如今已初见成效。人工鱼礁投放三年后,研究人员调查发现,牧场区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各环节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未建设海洋牧场前比较,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增加66.78%,拖网和流刺网捕获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分别提高了16.55%和28.65%。
    此外,牧场潜水调查显示,人工栖息地改善明显,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种类丰富,投礁区天然柳珊瑚上附着大量乌贼卵。海洋牧场建设后,乌贼、石斑鱼、条石鲷等产量均有回升。
                        破解渔业资源衰退困局
    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渔场,渔业是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来,过度捕捞导致了舟山渔场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更为严重的是,多数渔船采取拖网捕鱼的方式,在捕捞过程中,渔网贴着海底走,一网下去,在鱼类被捕得干干净净的同时,海底的水草、珊瑚等鱼类栖息的环境也未能幸免,被一并破坏,这也进一步加速了渔业资源的枯竭。
    如何破解渔业资源衰退的困局?一个重担落在了王伟定的肩上。他是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研究室教授级高工,从事海洋水产的研究至今已有30多年,见证了舟山渔场的兴衰。“要解决渔业资源短缺,必须恢复海底的生态环境,给鱼类一个栖息繁衍的场所,建造海洋牧场就能起到这样一个效果。 ”他说。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2002年便开始着手海洋牧场的研究,从牧场选址到人工鱼礁投放,每一步都经过仔细研究与精密测算。
                    嵊泗、东极、白沙等海域成“试验田”
    建造海洋牧场,研究人员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选择在哪建造海洋牧场”。“首先海洋牧场的海水的透明度要高,并且不能太深。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海水浑浊,不利于鱼礁上附着生物,而海水太深,光线不好,不利于藻类生长,这二者都会导致鱼类缺少饵料,因此要选在海水较为清澈且不深的海域。
    其次,海洋牧场的水流不能太急,海底要坚硬且平坦。“水流太急或者海底坡度较大,鱼礁不易稳定,容易移位,而海底底子如果不够坚硬,可能承受不了鱼礁的重量。 ”研究人员说。
    距离大陆越近,水质越差,只能把目标投向离长江口较远的海域,而离陆地越远,意味着管理上就越困难,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嵊泗、东极、朱家尖白沙等海域逐渐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成为了舟山建造海洋牧场的“试验田”。
                       为鱼类在海底盖起“高楼大厦”
    在茫茫大海里,如何才能使鱼类“安居乐业”?除增殖放流外,更重要的是要建造一个适宜鱼类生活的环境。
    恋礁类鱼类喜欢在礁体附近生活,礁体可供它们筑巢、产卵,同时还能为它们提供部分所需的食物。研究人员告诉记者:“鱼礁是吸引鱼类的重要资源,因此投放大规模的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关键所在。 ”
    人工鱼礁是人工设置的诱使鱼类聚集、栖息的海底堆积物。研究人员在经过精准测验后,会通过装在大型轮船上的吊车将人工鱼礁投放在事先确定的位置。
    记者了解到,舟山海洋牧场所使用的人工鱼礁,有鱼贝藻复合增殖礁、乌贼增殖鱼礁、人工藻礁等多种类型,每种人工鱼礁所使用的材料也不相同,如使用较多的鱼贝藻复合增殖礁为钢筋混凝土材料,人工藻礁则为混凝土材料。
    这些材料各异的人工鱼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要能承受海浪的冲击。经过反复改进之后,研究人员采用层层叠加的建造方式,使人工鱼礁每一层都能独立抗压,大大提高了其整体抗压能力。
    此外,这些人工鱼礁均是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来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模拟它们的生活环境。
    以鱼贝藻复合增殖礁为例,分为四层的长方体礁体,每一层都采用栅栏式设计,“这是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礁体与海水的接触面积,使附着生物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为鱼类创造更多的空隙,方便它们筑巢、活动。 ”指着照片中的人工鱼礁,研究人员向记者介绍,“每一层的栅栏上我们还粘上了贝壳,使人工鱼礁与自然鱼礁更加接近。 ”
                        增殖放流后乌贼重现东海
    乌贼,曾是舟山渔场的四大经济鱼类之一,而东极海域,曾是中街山列岛曼氏无针乌贼的产卵场的核心区域。
    在老渔民的记忆里,二三十年前,每年四五月份,是乌贼集中旺发的时间。那时出海捕捞,常常一天能捕一船乌贼。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地区乌贼的最高年产量曾达到过7万吨。
    然而好景不长。受经济利益驱使,渔民们开始大肆捕捞乌贼,机轮拖网致使水下的藻类等乌贼产卵附着物都被破坏,产卵的乌贼也被捕捞殆尽。
    舟山渔场的乌贼资源渐渐枯竭,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东极附近海域几乎已见不到乌贼的踪影。
    2005年5月,浙江海洋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长时间“大海捞针”式搜索,终于在东极海域采集到了少量乌贼受精卵,经过培育繁殖后,获得了大量的乌贼受精卵,并开始在相关海域增殖放流,乌贼资源开始慢慢恢复。
    2011年,曼氏无针乌贼在浙江海域的年产量恢复到1千吨的水平。近年来,随着海洋牧场的建设,其年产量仍在逐年提升。
                              链接/LINK
                        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简介
    日本:1971年在海洋开发审议会上第一次提出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的构想,1977~1987年开始实施 “海洋牧场”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
    韩国:1998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在庆尚南道统营市首先建设了核心区面积约20平方千米的海洋牧场(2007年6月竣工),取得了初步成功。
    美国:1968年提出建设海洋牧场计划,1972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海域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巨藻,取得效益。
    中国:海洋牧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浙江省:2014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 《关于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若干意见》,力争通过努力,到2020年建成15个海洋保护区、9个产卵场保护区、6个海洋牧场,累计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00亿尾(粒),将浙江渔场渔业资源水平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海洋捕捞与资源保护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舟山日报20150929 4版)

 

编辑: 吴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