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您当前的位置 :嵊泗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看嵊泗 正文

浙江嵊泗“第一书记”在行动 县官回村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6-08-29 09:25:3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浙江嵊泗“第一书记”在行动县官回村服务最后一公里
图为“第一书记”刘永革在灯塔村访渔家。 嵊泗县委组织部提供 摄

  中新网舟山8月26日电(记者 林波)天微亮,海风卷着海浪声为这宁静的小村庄增添些许静谧。下了公交车,唐平波熟门熟路地走进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金鸡岙村村委会大楼。今天,他要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在这里与村民一起处理“村务”。

  唐平波是土生土长的金鸡岙人,同时也是嵊泗县农林水利围垦局局长。离开家乡去嵊泗县里工作的唐平波一直关心家乡的发展,希望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但与此同时,他意识到唐突前往家乡“指手画脚”,师出无名,也容易落得“假公济私”的说法。

图为嵊泗县“第一书记”到派驻村居民家中征集工单。 嵊泗县委组织部提供 摄
图为嵊泗县“第一书记”到派驻村居民家中征集工单。 嵊泗县委组织部提供 摄

  而现在,这些正在被“改变”。

  2014年5月,作为浙江最北的海岛县,嵊泗开创了“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为县官回村服务提供了“回巢反哺”平台,使很多领导干部有理由、有机会、有平台,更加自信地回到出生地和籍贯地,服务家乡百姓,扎扎实实为家乡干实事。

  嵊泗县委书记徐张艳表示,“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作为嵊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征求意见”的部署要求,是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走基层、接地气的重要举措。

  “第一书记”在行动:回巢反哺助推家乡建设

  从2014年5月初开始,刘永革每月都会前往嵊泗县灯塔村,每次都要住上一两天,处理一些灯塔村的“琐事”,只因这位嵊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有了一个新头衔——灯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据了解,2014年4月底,嵊泗县启动选派党员领导干部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活动。2014年5月份,嵊泗县8名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15名县属部门“一把手”到自己籍贯地、出生地担任“第一书记”,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第一书记”每年到任职村(社区)驻点工作不少于25天。

  刘永革便是第一批“第一书记”中的一人。

  长于此、生于此,对于灯塔村,刘永革有着特殊的情感,仿若是孩子对母亲的眷念,记挂在心头。而随着孩子的长大,逐渐老去的母亲却留下了岁月的皱纹。

  村里年纪轻的人选择进城务工,留下来的人当中70%以上是老人;这些老人衣食尚可,但精神孤单;村里一共33名党员,留在村里的老党员,几乎不过组织生活……面对这些灯塔村难题,刘永革静下心来,细细解剖。

  初次以“第一书记”的头衔回村,刘永革表示:“要利用好这个平台,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深思熟虑后,他打算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抓党员教育;二抓四季“微心愿”;三抓空巢关爱;四抓环境改造。利用灯塔村远东第一灯塔的优势,探索“一岛一主题一批客人”的定制旅游。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带着丝丝恋乡情结,刘永革在回巢反哺助推家乡建设的路上愈发坚定。

  无独有偶,借助“第一书记”的平台,唐平波也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爬山、踩礁石,找设计团队,唐平波和同济大学城乡规划院的教授一起在金鸡岙村现场踩点,探讨村落建设的重要性。

  “要尽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变家乡的面貌。”唐平波的想法,也正是嵊泗推出“第一书记”的初衷。

  在金鸡岙村村民李定军看来,唐平波的到来,解决了好多困扰村里的难题,“我们希望有个托老服务中心,唐书记就四处奔走,现在托老服务中心有望实施,我们都非常高兴。”

图为嵊泗县“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座谈会现场。 嵊泗县委组织部提供 摄
图为嵊泗县“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座谈会现场。 嵊泗县委组织部提供 摄

  “第一书记”升级版:从单打独斗到团组服务

  随着时间的发展,尽管“第一书记”出了不少金点子,但选派工作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这些被选派的“第一书记”大多本职工作比较繁忙,用于回乡服务的精力十分有限。

  针对此类问题,2015年11月,嵊泗探索“第一书记”团组服务,团队成员由县级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中层干部等各类别人员组成,任职期限原则上与“第一书记”的任期同步。与“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一样,这些团队成员也主要在出生地、籍贯地或成长地所在的村(社区)服务,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形成合力。

  对于组团服务的好处,嵊泗县妇联主席孔爱芬深有感触。

  作为嵊泗县圣港社区的“第一书记”,孔爱芬说道:“以前我也总是在思考能为百姓做点什么,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心里只能干着急……”

  而今,团组服务的模式打破了此类问题的桎梏。

  据介绍,“第一书记”团组服务模式,是指团组成员与“第一书记”相互搭档,形成合力,组团共同做好“第一书记”工作。

  近日,孔爱芬带班的“第一书记”团组6人到圣港社区蹲点服务两天,开展社区的各项社会建设服务指导工作,这也是孔爱芬第一次带着服务团队到定点联系社区服务。

  团组成员分2队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一队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倾听他们对社区当前工作的评价及建议,及时了解社区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村民增收、组织工作等基本情况;一队走访妇女干部、创业经营户、普通家庭,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为下阶段更好地发挥团组联系服务掌握第一手资料。

  “团组服务,好使!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困难的,就找他们。”圣港社区居民陈奶奶由衷感慨道。

  孔爱芬表示:“现在有了大家的帮助,团组服务作为一个整体,我们能为社区做的就更多、更实在了。”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扎扎实实干实事

  这些年来,嵊泗尝试把县管领导干部直接选派到社区(村)任职。

  嵊泗县委书记徐张艳表示,这次,嵊泗更是选派了正科以上的领导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通过履职,面对面与最基层的群众进行交流,面对面做一线群众的工作。可以说,打通了掌握第一手社情民意的通道,对于提高行政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无疑是最直接的路径选择。

  徐张艳解释道,在日常交流中,不少从渔农村出来的干部流露出:多年来,一直怀揣着“荣归故里”为家乡做点事的热情和憧憬,但因没有合适的名头而只能空想,总觉得唐突前往家乡“指手画脚”,师出无名,也容易落得“假公济私”的说法。

  与此同时,而对于海岛县区来说,徐张艳表示,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减少行政层级,推进扁平化的管理服务,无疑是从机制上缩短“最后一公里”的一个方向。

  据悉,“第一书记”的选派方向主要为其出生地、成长地,既传导了组织选派的外在压力,更满足了干部实现“桑梓情怀”的内在需求,从内生性机制上保证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据统计,截至目前,嵊泗已共选派第一书记41名、团组成员143名,覆盖全县38个行政村。(完)

编辑: 吴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