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转型!嵊泗枸杞倾力打造贻贝“第六产业”

2019-08-16 09:15:17 来源: 浙江新闻APP 作者:

台风“利奇马”渐渐远去,枸杞乡龙泉村养殖基地里的“自然课堂”又开始忙碌起来,打来预定活动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显然这个双休日又是顾客盈门。

“自然课堂”是一只300平方米的浮码头,上面建有简易的休闲型房屋,可供游客垂钓、就餐、科普教学,去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深受游客的欢迎。

“自然课堂”是枸杞养殖业向“第六产业”转型的缩影。在龙泉村,一个依托传统贻贝养殖业,名为“蓝色港湾”的综合性旅游项目正在悄悄启动。

养殖业向综合产业转型

上世纪90年代,日本针对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首先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按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

“1+2+3”等于6,“1×2×3”也等于6。这就是“第六产业”的由来。

枸杞乡发展“第六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乡村振兴,提升和改善养殖业发展前景。该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戴嘉告诉记者,基本做法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养殖水产品附加值,提高当地渔农民收入,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贻贝养殖业变身为综合产业。

干斜加工点变身民间景点

干斜养殖基地是枸杞面积最大的养殖区域,而干斜码头自然就成了当地最繁忙的贻贝加工码头。站在干斜村外的山坡上俯视,贻贝养殖区就像是一块块蓝色的耕地,大大小小的渔船在“田间”穿梭忙碌,好一幅牧海耕渔的场面。

走下山坡,来到码头上,只见吊机从小船上吊起一串串宛如黑宝石的贻贝,洗壳脱壳机轰鸣着,传送带将贻贝送进麻袋包装。帐篷里,渔嫂们将一只只小贻贝苗种在苗绳上,又小心翼翼地用麻布缝合包裹好。

“这是典型的贝类加工过程,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一位游客一边举起相机,一边对记者说。

像这位游客一样,干斜村每天要接待上百位慕名而来的好奇游客,其中摄影爱好者居多。

工业旅游渐行渐近

“进入采割季节之后,除了台风期间,我们码头上一直这么忙碌。”干斜村村主任金友定告诉记者,这样的场面要一直持续到年底。

“我们乡目前也在规划工业旅游。”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戴嘉说,目前正在考虑规划调整加工场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游客直观地看到贻贝加工和苗种投放过程。条件成熟后,还可以请游客上船体验贻贝的采割现场。

“目前,企业正在进行小包装贻贝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戴嘉说,游客体验之后,花钱买点伴手礼肯定是少不了的。在他看来,工业旅游不是工业与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突出文化要素,增强与游客的互动性,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变游客为顾客,化看点为卖点,达到工业成绩和旅游效益的双丰收。

龙泉村打造“蓝色港湾”

在乡政府的指导下,另一座贻贝村——龙泉村目前正在打造“蓝色港湾”项目。

去年7月,枸杞乡在龙泉村的养殖区海域附近建设了水上的“自然课堂”,想不到这座浮码头一炮走红,成了海钓、教学、观光休闲的好去处。在乡政府的引导下,“自然课堂”周边的养殖户们还推出了厚壳贻贝的网上认养和采摘体验活动。游客们只要在网上手指点点,就可以认养一串“黑宝石”,到了采割的季节,游客们从外地赶过来,坐上养殖户的小船,直接来到自己认养的区域,在养殖户协助下拉起苗绳,采割贻贝,享受丰收的喜悦。

枸杞乡还在龙泉村规划了“贻贝馆”、海洋邻里中心、网红菜场等。

“通过打造贻贝第六产业,有助于地方和企业的品牌宣传,使产品和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将成为全域旅游特色之一。”戴嘉说,枸杞乡将推进养殖业与旅游、工业、商贸等融合发展,以彰显枸杞特质、张扬枸杞个性的综合性产业为突破口,努力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支点。

编辑:吴晓燕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