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祥符荡畔画图新 从一片湖荡看长三角一体化的互融互通

2024-01-04 09:03:47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祥符荡沈海铭摄

  冬日,霜晴冻叶之时,嘉善县西塘镇东北处的祥符荡,却愈显绿意盎然。

  3400多亩水域中,“水下森林”初长成,水清岸绿、鱼翔鸟栖;荡畔,长三角创新载体争先恐后入驻,一个科创绿谷加速成型。循荡而去,周边24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一体化发展日新月异。

  眼前的风景,脱胎于二十年前提出的一项战略。2003年7月10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正式提出“八八战略”,其中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2004年2月5日,习近平到嘉善调研时说:“嘉善紧邻上海,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块。”他为嘉善的未来支招——努力成为浙江承接上海产业延伸、吸引外资集聚的重要基地。

  二十年精彩蝶变,嘉善“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形成了与上海全面接轨的“13579”融合效应。“10%的人口通勤上海、30%的科创来自上海、50%的工农业配套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进出口和招商通过上海。”嘉兴市委常委、嘉善县委书记江海洋说。

  这其中,有一片湖荡格外引人瞩目。2019年,嘉善县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一起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身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之中的祥符荡,与嘉善一同承载起了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由水而生,因水而兴。近日,我们造访祥符荡,在一片湖荡中窥见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展的互融互通,感受长三角一体化为嘉善带来的嬗变。

  产业依水而兴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习近平

  “人活动开,思路也活络。”清早,绕着祥符荡跑完步,廖杰将深色运动服换成白色实验服,一头扎进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健康实验室,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廖杰是实验室的主任助理,他时常沿着祥符荡骑行或跑步,从自然风光里找寻科研灵感。跟着廖杰走进实验室,只见透明玻璃墙后的显示屏上,无人化中药组分智能筛选平台正在工作。

  “平台每天能筛选2500个中药组分,处理3万张图像,是人工检测效率的20倍。”廖杰说,他们研发的这套全球独家的智能筛选平台,能搞清中药如何起效,并建立中药物质资源库。如今,实验室与长三角周边超过100家企业保持合作。

  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少不了科技创新这一重要引擎助力。2021年,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发展规划》,要建设集湖荡景观、科技创新、高端产业、水乡生态、古镇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水乡创新策源地。2022年,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启用。

  如今,占地120平方公里的科创绿谷里,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长三角高端科研院所相继入驻;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6个未来实验室、嘉善复旦研究院、祥符实验室陆续落地运行;500多名科研人员在此长驻,纳米医学、未来食品、AI芯片等大量前沿高端项目在此萌芽、生长。

  祥符荡的创新力正不断向周边辐射扩散。祥符荡不远处,一种薄0.2毫米,轻巧、柔软、可擦写的产品正从西塘一家企业的流水线上走向世界。这就是浙江东方科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子纸。

  “想象一下,房间的墙壁,前一秒是富春山居图,下一秒就能切换成清明上河图。”东方科脉董事长周爱军说,去年3月,他们在嘉善县西塘镇投资建设的总部基地项目竣工投产,可年产智能物联网电子纸1亿片。依托这一基地,东方科脉又在青浦和苏州分别布局研发中心、区域销售中心,打造长三角产业链。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化生态绿色优势为科技创新变量,嘉善以科创重塑产业生态,构建起以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格局。近10年来,嘉善规上工业产值从750亿元增长到2050亿元,连破2个千亿元大关;近3年,增量更超过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前10年的总增量;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两年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三年翻番。2023年,嘉善以浙江省第一的成绩入列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名单。

  思想之力引领,产业依水而兴。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嘉善围绕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开展“双示范”新三年建设攻坚行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攻坚行动等“4+2行动”。“我们最新发布了祥符荡创新中心新三年建设行动计划。”嘉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俞益东说,祥符荡的新三年发展已画好路线图,从生态环境品质、产研创新能级、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层级、社会治理能效等方面系统推进8大工程26个重点项目。

  祥符荡畔,新经济与好风景正比翼齐飞。

  生态因水而美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 ——习近平

  “祥符荡分南荡和北荡,走一圈将近12公里。”上午9时,江帅绕着南祥符荡走完一圈,手机计数4.8公里。作为祥符荡清水工程的项目经理,他养成了每天绕荡一圈的习惯。

  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清澈水面,江帅脑海里回想起对祥符荡的初印象:黄泥似的湖水一眼望不到底,岸边杂草丛生,远处水田东一块西一块杂乱无章。如今,祥符荡近200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里,生活着13种以上的水草植物,水体透明度从不足0.5米提升到超2米,水质达到Ⅱ类水,湖荡周边生物多样性提高了30%。

  水,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生命之源。这里,大大小小的湖泊河荡犹如一串蓝色珠链,祥符荡便是这片水脉中的一颗“明珠”。为了做好这篇“水文章”,嘉善破釜沉舟。2022年3月,总投入1.98亿元的祥符荡清水工程正式施工,陆续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景观提升工程、清水降浊工程和水生态监测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入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嘉善片区20个重大项目。

  2022年9月,项目初步完工,在祥符荡畔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嘉善县西塘镇金明村村民浦金根学了个新词。“这片荡成‘网红’了,来的人可多了。”69岁的他每天早晚吃过饭,都要到祥符荡畔的生态公园里逛逛。一到周末,浦金根总能看到湖荡边的科创绿谷大道上,停满“浙”“沪”“苏”车牌的汽车,游客拍照、骑车、放风筝,村子边上的咖啡馆生意也更好了。

  通过生态之变引领生活之变,在2005年,习近平到湖州安吉调研时便早有论断:“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服务业、旅游业等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之美,在嘉善流动的水脉中绽放。近年来,嘉善持续擦亮生态底色,高起点谋划编制全域水生态修复规划,制定建设碧水嘉善行动方案(2021—2025年),连续3年、累计4年荣获“大禹鼎”,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

  “家乡环境好了,萤火虫回来了,冬季候鸟也越来越多。”临近中午,气温上升,嘉善县姚庄镇摄影爱好者郁彩明赶来祥符荡畔拍摄候鸟。祥符荡、长白荡、太浦河、沉香荡……数年来,郁彩明走遍家乡的湖荡,用镜头记录下60多种水鸟,最新的一种是有着“凌波仙子”之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如今,全球仅有的9种水栖萤火虫在嘉善就有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11种。

  “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吹来,绿了大地,蓝了水体。以“河长制”为抓手,嘉善联合青浦、吴江出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印发实施水利和供排水两个专项规划,共建“蓝色珠链”。眼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里902名各级河湖长年均完成巡河超5万次,年均解决护水问题超1500个。

  一方水土,三地共护。“我们境内的太浦河连通着两省一市15个乡镇水域,过去三地各管一段,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工作合力,特别是水质出现波动之后,难以寻找问题源头。”嘉善县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副队长胡思产说。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了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综合执法队每年初制定工作计划,联合开展跨界巡查检查,保护好一江净水,特别是在发生水质波动后能第一时间开展跨界联合检查,及时消除问题隐患。

  从跨界水体的常态化联防联控到联合监督、执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里,一家人共建生态环境,画出了“一张图”。

  创新一衣带水

  “长三角区域要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习近平

  水路迤逦自祥符荡往北而去,连接起一个建在江浙沪原点上的“会客厅”。水乡客厅里,方厅水院项目施工正酣。

  水乡客厅是由江浙沪两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功能样板区,堪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而建在江浙沪交界处的方厅水院,则是水乡客厅空间布局“一点一心,三园三区,多村多道”中的“一点”。

  冬日午后,暖阳融融,记者站在太浦河边,和方厅水院项目经理江峰一起,隔水眺望。“一条东西走向的太浦河,西起太湖,东至黄浦江,沪苏浙三省的交界点‘原点’就在水上。”江峰指去,方厅水院项目要在五个场馆间建设三座跨河连廊。眼下,北桥桩基已成,东桥的北桥墩承台正在浇筑。

  方厅水院采用四合院制,在四角分别设置了沪苏浙皖四个主题展示空间,寓意长三角三省一市向心汇聚、一体发展,其中上海馆计划今年底完工。项目创新了立项、审查、审批、招标、监管的跨域项目五位一体审批新模式,让方厅水院实现拿地即开工。一个院子跨三地,未来,一刻钟走完沪苏浙,一天逛完沪苏浙皖不是梦。

  创新正照进现实。三地共建共享的成果,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试验田”里不断刷新。靠着一张身份证办事“一网通”,拿着一张市民卡,借书、旅游、养老生活也能“一卡通”。从公共服务政策、生态保护、要素跨区域流动到规划、项目、土地管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至今,嘉善携手青浦和吴江,以制度创新保障高质量发展,探索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从建一个小院到修一条铁路,轨道上的长三角同样令一衣带水的江浙沪人民期待。在嘉兴市市域铁路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郭欣的办公室里,一张路线图牵动我们的目光。沪苏嘉城际铁路以一线联通三地,由上海市境内的上海示范区线,江苏省境内的水乡旅游线,浙江省境内的嘉善至西塘线和嘉兴至枫南线组成,全长170公里。

  “这是一项推进沪苏浙两省一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工程,更是一个万民瞩目的民生项目。”郭欣说,目前两条市域铁路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均已获得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批复。听说嘉善要设4座高架站,其中一站就设在祥符荡,嘉善复旦研究院芯片产品主任袁瑾盼着早日通车:“我们的实验室就在祥符荡,现在自驾上下班单程得1个小时,以后就坐火车绿色出行,又快又省心。”

  快一点,再快一点。交通的互联互通牵动着三地百姓的心,这些年嘉善拿出“大手笔”持续推进交通建设,对内打通51公里县域高速内环线,实现县域15分钟直达;对外构建长三角半小时高铁、一小时高速通勤圈。“我们将深化接轨上海‘第一站’首位战略,全力攻坚‘三高四铁’建设,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贡献更多发改力量。”嘉善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黄斌说。

  快,是长三角一体化融合的速度,慢,是这片土地水脉流动的节奏。这一天,记者在水光潋滟中穿行,眼前的风景在快慢中切换:依水而兴的产业、因水而美的生态、一衣带水的生活、一体化的融通,如此灵动鲜活。

  夕阳余晖下,祥符荡风景如画,波光粼粼似闪耀的希望,映照着长三角璀璨的未来。

编辑:吴晓燕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