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联盟·嵊泗董梦媛摄
4月28日,碧海蓝天的嵊泗列岛迎来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十万国际海员IN舟山”对外文化传播行动在此拉开帷幕,来自印度的5名外籍船员与马迹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工作人员,在县级非遗传承人刘永岳的指尖牵引下,以一缕缕彩绳编织起跨越国界的友谊纽带,让海洋渔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焕发新生机。
绳结载道邂逅海洋文明的诗意表达
活动现场,刘永岳的展台宛如一座微型海洋艺术馆:金龟结高高昂首,寓意“招财进宝”;鲳鱼挂饰活灵活现,原型取自嵊泗渔场常见渔获;更有渔网扣、船锚结等传统器物,将实用主义与东方美学完美融合。“这些绳结不仅是工具,更是渔民与大海对话的密码。”刘永岳轻抚作品,向外籍船员们讲述着“渔绳结”的海洋智慧。印度船员ABHINAV DHARIA忍不住感慨:“中国手艺太绝了,渔绳竟能编织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共享联盟·嵊泗董梦媛摄
指尖共舞编织文明交融的同心结
在互动体验环节,刘永岳以红绳为媒,演绎“化绳为礼”的东方哲学。“万事结寓意诸事顺遂,平安结守护航程安宁。希望你们万事顺遂,平安喜乐。”
随着老人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翻飞,彩绳如游龙穿梭,引得船员们纷纷屏息凝视。中印友人时而蹙眉揣摩结绳方法,时而相视而笑解惑,最终将祝福编织进每一个绳结。当ABHINAV DHARIA系上亲手制作的绳结时,他动情地说:“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我们不仅学到了新技艺,更感受到了海岛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非遗新生奏响文化交流的时代强音
共享联盟·嵊泗董梦媛摄
渔绳结传承人刘永岳始终秉持“守艺更传艺”的初心。近年来,他在嵊泗县黄龙乡开发出绳结耳饰、海洋主题挂饰等几十款文创产品,为传统渔俗文化注入新活力。此次国际海员体验活动,正是渔俗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实践。“渔绳结没有国界,就像海洋永远向所有探索者敞开胸怀。”刘永岳将绳结赠予船员时如是说。
从防风抗浪的实用绳结,到传递祝福的文化信物,渔绳结的嬗变轨迹恰似文化交融的缩影。当外籍船员们带着这份“来自东海的礼物”重返深蓝,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个一缕来自东海之滨的文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