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解码发展难题的基本功。中央八项规定开宗明义第一条,旗帜鲜明地要求“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深刻昭示了问需于田野、求策在基层的治理大智慧。但令人警醒的是,当下仍有少数单位反其道而行,将调研异化为按图索骥的求证游戏,把过程做成预设剧本的机械注脚,长此以往,最终导致调研工作褪色失真。
精细研究须破除“唯心”窠臼,扎根一线体察实情,确保解题施策直抵症结根源。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湘西的苗寨,习近平总书记数十次深入贫困地区解剖麻雀,在河北骆驼湾踏雪访真贫时与村民盘腿上炕话家常,于湖南十八洞村夜话谋良策时提出“精准扶贫”首倡理论,先后召开7次扶贫专题会议,足迹覆盖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每个区域量身定制脱贫方案,用脚步丈量出“真扶贫、扶真贫”的中国路径。反观某些调研,有的带着预设框架“按图索骥”,将鲜活案例削足适履;有的搞“盆景式”调研,专看精心布置的“样板间”;还有的奉行“表格治国”,用层层上报替代实地求证。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奔着问题去、带着答案回,既要在街巷里弄筛矛盾、厂房车间查病灶,更需在板凳炕头找方法、田间地头开药方,真正形成听民声、察实情、解难题的完整闭环。
务实调研要避免“官心”陷阱,躬身贴近群众脉搏,确保决策根系深植民情沃土。根治“先射箭后画靶”的作风顽疾,关键在于摆正政绩观,从“深宅大院”走入“田间地头”,转“层层陪同”为“轻车简从”,让群众期盼成为政策制定的北斗星。践行“四不两直”既要穿透数据美化的“滤镜墙”,更要突破样板打造的“隔离带”,在矛盾交织的“问题窝”、诉求集中的“硬骨头”里捕捉治理短板。根治调研问题,需构建基层声音直通机制,破除“讲成绩畅行无阻、谈问题关卡重重”的信息壁垒,运用大数据手段打捞淹没在报表里的真民意;更要健全考核倒逼机制,将急难愁盼化解率、民生实事办结率作为核心指标,对盆景式调研、表演式走访亮剑问责,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听民声的传声筒、聚民智的议事厅、解民忧的连心桥。
科学探究要根治“空心”痼疾,全程贯穿求实导向,确保施策靶向精准破题。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针对部分干部存在的本领恐慌,需构建全链条管控机制。准备阶段应梳理政策脉络、分析矛盾图谱、研判问题焦点,绘制带着泥土味的调研蓝图;实施阶段通过多方数据交叉印证、利益主体多维对话,破除信息茧房效应,同步建立风险预警、舆情研判等应对机制;总结阶段尤需重视突破预设的“意外发现”,将暴露的新问题纳入动态治理清单。唯有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方案制定、过程管控、成果转化,才能彻底杜绝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等作风弊病,从表象问题透视制度缺位、机制梗阻等深层矛盾,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