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中央召开重要专题会议,聚焦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各领域的推进工作,其中新闻报道领域的变革成为重点研讨方向。
八项规定中明确指出,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依据工作实际需要、新闻自身价值、社会预期效果来审慎决定是否进行报道,并进一步大力压缩报道的数量、精简文字篇幅、严控报道时长。这一系列要求绝非空泛之谈,而是对新闻报道工作作风的精准规范,是推动新闻舆论领域正本清源的重要指引。
做好新闻报道“加法”,深挖民生关切与监督力度。新闻报道需在“加法”上发力,聚焦民生痛点,强化监督职能。以“毒跑道”事件为例,此前部分学校操场跑道出现异味、导致学生身体不适,这一关乎学生健康的民生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新闻媒体敏锐捕捉到这一线索,深入各地学校展开调查,不仅报道了“毒跑道”的危害,还挖掘出背后原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监管缺失等深层次问题。通过持续跟踪报道,推动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制定更严格的跑道建设标准,促使问题跑道得到整改,守护了学生的健康。这充分说明新闻报道要深入基层,关注百姓身边事,对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坚决曝光,以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新闻工作者应增强责任感,以敏锐的洞察力挖掘有价值的民生新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做好新闻报道“减法”,精简冗余内容与形式主义。新闻报道要遵循中央八项规定,做好“减法”,摒弃冗余与形式主义。曾有地方举办大型活动,当地媒体对其报道篇幅冗长,大量篇幅用于描述活动现场的布置、领导讲话的套话,而活动对当地发展的实际意义却一笔带过。这种报道方式让受众感到乏味,浪费了媒体资源。新闻报道应回归本质,突出核心信息。如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只需简洁明了地说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基本情况和影响,避免过多的修饰和无关内容。同时,要摒弃形式大于内容的报道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和特效。新闻媒体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以报道质量和影响力为导向,引导新闻工作者写出简洁有力、有价值的新闻稿件。
做好新闻报道“加减法协同”,重塑优质高效舆论生态。新闻报道需将“加减法”协同运用,重塑舆论生态。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媒体前期对行业乱象的监督报道是“加法”,揭露了奶粉企业添加三聚氰胺的违法行为,引发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后期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媒体及时、准确地发布政府监管措施、企业整改情况等信息,避免过度渲染恐慌情绪,这是“减法”的体现。通过“加减法”协同,既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又维护了社会稳定。新闻媒体要明确报道的核心价值,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在内容选择上关注民生热点、加大监督力度,同时精简冗余内容。传播方式上,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根据平台特点优化内容。此外,加强与各方合作,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共同营造优质高效的舆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