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青春作火种,燃作满天星

2025-05-12 09:28:05 来源: 作者: 嵊泗县纪委县监委 朱敏恺

       当历史的指针划过五四的刻度,青春便不再是年轮的数字,成为文明长河中最璀璨的星轨。那些在戈壁种下知识的青年,在云端编织科技的赤子,在界碑处描红的戍边战士,正以不同的姿态书写着同一部史诗——这是属于新时代的《少年中国说》,是百年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的燎原之势。

       五四精神是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太白诗句里的豪情穿越千年,在1919年5月4日的北平街头化作惊雷。三千学子振臂高呼,将“外争主权”的呐喊刻进民族脊梁,恰似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百年风云激荡,五四精神化作基因密码,在代代青年的血脉中奔涌。当戍边支教的青年让克孜勒苏的及格率从荒芜中开出96%的格桑花,他们分明延续着当年街头演讲者的启蒙使命;实验室里彻夜不眠的科研新锐,何尝不是在续写《新青年》扉页上的科学宣言?那些在乡村振兴中丈量土地的年轻足迹,与五四先驱为劳工权益疾呼的身影,在时空的经纬线上交织成永恒的青春图腾。原来青春的热量,足以融化任何时代的坚冰。

       五四精神是平凡岗位的青春答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的慷慨在新时代有了更温润的注脚。新疆2岁幼童坠入40米深井,00后女辅警挺身相救,井壁青苔如史书般斑驳,她却用纤弱双臂托起两岁孩童的朝阳。武汉疫情最严峻时,95后护士甘如意骑行四天三夜返岗抗疫,在柏油路上犁出光的河流。当冻土层监测系统的数据流漫过青藏高原,90后工程师的眼镜片上,映出千年冻土与数字代码共生的年轮。加勒万河谷的界碑,被戍边战士的体温焐出年轮,陈祥榕战友们巡逻的脚印在峭壁间蜿蜒,每一步都拓印出新的《山海经》;正如陶渊明笔下“刑天舞干戚”的执着,每个平凡岗位都在续写“猛志固常在”的传奇。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但总有些星辰永远年轻。

       五四精神是创新赛道的青春突围。每每读到“问渠那得清如许”,我就仿佛望见窗外一丛青竹正穿透混凝土的缝隙,将根系探入千年古城的土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位扎着马尾的“90后”女工程师,她调试空间站机械臂的指尖,在精密齿轮间舒展的年轻掌纹,既触摸着《天工开物》的经脉,又勾勒着空间站的几何美学;大漠深处,数字供养人项目的青年修复师们,将调色盘换作代码,在虚拟画布上以像素为笔触,在数字图层里寻找千年文明的血脉;当国产大飞机C919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这些青春力量正不断对五四“科学”精神做出全新的诠释。当青春成为文明传承的载体,每个创新瞬间都是“源头活水”,既冲刷着传统的河床,又滋养着未来的沃野。

       五四精神原是条永不封冻的河。从戍边战士描红的界碑到数字修复师点亮的敦煌,从乡村振兴工作者的田间地头到航天工程师的星辰大海,新时代青年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回答“青春何为”的时代之问。我们终于懂得:所谓五四精神,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在每个青年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的抉择里。正如总书记所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且看新竹破土,再听雏凤清声!

编辑:嵊小海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