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最东端的嵊泗列岛,海潮日夜拍打着礁石,也见证着一位80后海水养殖人才与大海的漫长对话。他就是正高级工程师、浙江省政协委员顾忠旗,这位扎根偏远海岛十八年的海水养殖专家,近日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从青涩学子到本土领军人才,他先后攻克厚壳贻贝等特色水产品人工繁育技术难关,将凝结着科研心血的千万尾优质苗种化作海岛振兴的“金种子”,以“送苗上门+技术到户”的服务态度为渔民增收保驾护航,用匠心独运的“耕海牧人”担当谱写出契合海岛特色产业发展的奋进华章。
在产才融合促共富的征途上,顾忠旗展现出坚韧不拔的韧劲和破浪前行的闯劲。科研工作注重严谨,而水产品人工育苗更具特殊性,各生产环节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左右最终成效。作为本土海水养殖专家,他每日穿梭于育苗池间执行水质监测、饵料投放等精细操作。在育苗攻坚期,工作强度陡增,昼夜颠倒的高强度工作节奏成为常态,尽管家人屡次劝说他更换岗位、调离海岛,他却如礁石般坚守一线阵地。
“海岛人才最懂海的脾气。”十八年以来,顾忠旗带领团队在潮汐节律中寻找生物密码,最终直径逾1毫米的优质种苗,打磨出国内首屈一指的“厚壳贻贝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这项国内领先的产业化育苗技术,不仅攻克了苗种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更在东海之滨催生出年产值逾6亿的富民产业,3万余亩生态养殖区如繁星缀海,养殖户年均收入突破30万元的门槛,昔日的渔民眼中不起眼的“黑疙瘩”在他手中真正蜕变为闪耀东海的“金种子”。
在驱动蓝色经济崛起的同时,他更以赤子之心守护海洋生态,潜心攻关濒危物种活态保育体系,领衔30余项创新课题,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小刀蛏、瘤荔枝螺、等边浅蛤、葛氏长臂虾等物种人工育苗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千万级增殖放流,构筑起立体化的海洋生态保护屏障,在海浪律动中播撒生生不息的生态火种。
顾忠旗的坚守,恰是嵊泗县实施产才融合战略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嵊泗县依托中国浙江海洋经济人才峰会等智力磁场,集聚海水养殖行业专家74人,精准锻造出30名持证认证的产业工匠,在此基础上同步蓄能一批新生代专业力量,形成与产业链深度咬合的金字塔型人才矩阵,进一步推动产才融合发展。
未来,嵊泗县将持续紧扣海水养殖全产业链发展脉搏,以《嵊泗县海水养殖人才培育实施方案》为纲领,以海水养殖专业实用型人才队伍为智力支撑,创新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响应体系:县级层面创新设立“2+X”双专家多骨干的常驻智囊团,24小时响应苗种质控、水质监测等日常诉求,实现7日闭环处置;市级整合产学研资源成立产业技术联盟,月例会诊攻克新型病原防治等技术难关;省级汇聚“海岛共富人才智库”产业专家小组,开展种质资源改良等战略攻坚项目,每半年进行一次“云端问诊”。通过建立贯穿育种研发、生态管控到风险防御的全链式海水养殖生产网络,真正开辟出一条产业与人才良性互动、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共富之路。
十八年潮涨潮落,当初那个背着行囊扎根海岛的年轻人,已成长为挺立在浪尖上的“耕海领头人”。如今,更多“顾忠旗”们也正在用科技的力量改写传统渔业的发展轨迹。从一粒苗种到一个产业,从一个人到一支团队,嵊泗的海水养殖业正在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