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海岛共富盲盒大揭秘】黄龙乡:“渔舟唱晚”成旧景 “百业争流”谱新篇

2025-06-27 14:23:16 来源: 嵊泗新闻网 作者: 柴思蝶

  【嵊泗新闻网6月27日讯】(嵊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柴思蝶)黄龙,这个曾经以“渔业独大”的海岛,用敢于试错的行动与魄力,闯出了一条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共生”的突围之路。俯瞰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波光粼粼的养殖池取代了昔日的荒芜,一个个从无到有的产业变革,正让我们触摸到乡村振兴、村强共富的强劲脉动。这是黄龙向陆求生的智慧答卷。

  《海岛共富盲盒大揭秘》首站走进黄龙岛,探访新兴养殖产业代表,见证海岛人的破局智慧。三年前,大岙村部分土地还是废弃矿场,如今通过政村企协同开辟陆域养殖新战场,让荒芜宕口跃升为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共富密码”。从传统渔业困境到多元产业发展,黄龙乡如何重构渔业新生态?让我们一探究竟。

  大岙渔臻鲜陆上养殖基地的斑驳岩壁,曾见证资源枯竭后的萧条。而如今,这里排列着20余个现代化养殖生态池,清澈水流中,南美白对虾、绿鳍马面鲀、赤点石斑鱼摇曳生姿。这片38.8亩的“大岙渔臻鲜”陆上养殖基地,在2024年4月建成投产,满载运作下年产值已突破500万元,荒芜之地跃升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十余万元的“聚宝盆”。

  从捕捞独大到陆上突围黄龙乡曾以帆张网等传统捕捞业为傲,然而近海资源衰退如无形绞索,迫使大批渔船“上岸”。黄龙乡渔业副乡长奚力晶坦言困境:“传统支柱产业面临严峻挑战,转型势在必行。”面对渔业衰退、人口流失与老龄化的重压,黄龙乡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在劣势中寻找生机。乡政府将大岙村精准定位为养殖产业集聚区,绘制清晰的产业蓝图,废弃矿场得以重生为养殖核心区。智能化养殖基地的投产,不仅每年为村集体贡献稳定租金,更在旺季为转业渔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距大岙渔臻鲜陆上养殖基地几公里处的嵊泗瀚丰水产养殖基地内,正诠释着政企携手破局的生动注脚。海马养殖车间,6个生态池模拟着最适宜的海水环境。今年4月,2万尾拇指大小的海马苗跨越千里而来——工人们将运输水袋浸入池水,待温度平衡后轻缓倾倒。金黄的小海马舒展身躯,有的用尾巴缠绕水网,有的成对漂浮,技术人员随即撒入防应激药剂提升存活率。这套采用全封闭循环水海马养殖系统,正进行着精密的水质管理。“室内海马养殖依靠循环水装置,将水中海马产生的粪便和污染物质分解后重新利用,从养殖池里出来的水到循环池,经过竖流沉淀池、微粒机、蛋白分离器,依次将粪便、蛋白质等物质分解,再进入生化池,生化池内的生物填料上有很多小孔,供有益细菌附着对水质进行处理,最后会经过绿色的氧锥,完成一个闭环,本次海马养殖有一个很大的亮点,采用无抗养殖,全程不使用抗生素,依靠微生物处理有害物质。”技术顾问曾凡亮解释道。

  因黄龙岛地处偏远,海马的运输犹如与时间赛跑。“海马在16小时内必须抵达养殖池。”瀚丰公司负责人戴建成感慨:“政府专门协调渔政船接力运输,从山东到上海空运,再到沈家湾码头无缝转运,极大地缩短了我们的运输时间。”在乡政府积极对接下,企业还获得银行500万元授信贷款及技术帮扶,为产业孵化注入强心针。

  产业活了,共富路宽了。戴建成规划清晰:海马养成后将延伸加工链条,开发干品、海马酒、胶囊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规模扩大,必先带动本地就业,尤其为六十岁以上仍有劳动意愿的村民开辟岗位。”

  与此同时,以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背景,“蓝海振兴牧场”共富工坊通过政府搭台开展校地合作,技术交流强化了产业支撑。近岸“三倍体”牡蛎试养获得成功并上市销售,带动7名本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牡蛎养殖户王海星深有感触:“65岁以上渔民不能出海了,在养殖厂做小工,生计就有了着落。”尽管他也坦言当前牡蛎面临肥度竞争带来的销路挑战。

  从“一张图”到未来图景,俯瞰大岙养殖产业集聚区,智能化养殖池波光粼粼,与曾经的荒芜宕口形成时空对话。跃动的“海马”,不仅代表一个新兴产业在黄龙扎根,更折射出海岛人面对困局时“向陆求生”的智慧与勇气。奚力晶描绘了更广阔的蓝图:利用回收的国企闲置房产、独特矿洞资源发展高附加值冷水鱼类养殖;推动“鱼臻鲜”基地升级为融合研学、科研的体验式基地;延伸海马饲料研发、产品深加工链条……黄龙的产业变革,正书写着海岛转型的崭新范本。

编辑:吴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