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新闻网8月14日讯】(嵊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金晶)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枸杞乡将小贻贝做成了大产业,2025年上半年产量达2.18万吨,养殖总产值1.51亿元,养殖户年均收入超25万元;旅游业依托贻贝主题,同期吸引游客3.8万人次,收入5500万元,一片海养出一条链,一条链带富一方人。
8月的午后,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海上牧场”一片生机勃勃。一艘艘渔船在海面上灵活穿梭,养殖户们正麻利地收割着贻贝,忙碌的身影与大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劳作画卷。当下这个时节,养殖户沈增军通常会选择在下午2点出海,傍晚6点便满载而归。“收了四船贻贝回来加工处理,我们一个小时能加工150袋,每袋有100斤,一天下来装船的能有3000多袋呢。今年贻贝的品质普遍都很不错,个头大,肥度也挺好。你看,每天加工都这么忙,收成肯定差不了!”沈增军表示。
同样忙碌的还有枸杞乡干斜村村民。晚上七点刚过,枸杞乡干斜村码头便热闹忙碌起来。工人们分工有序,这边几人正忙着给贻贝脱绳、洗壳、装袋、过秤,动作娴熟连贯,而在另一头,新一轮的养殖工作已经开启,几人正麻利地扯布、放绳、铺苗、缝合、裁布,有条不紊地将贻贝苗包入种绳中。村民王大姐说:“每年一到这个季节,我们这些妇女就都聚到这儿来包苗。十多年了,都习惯了,而且干得还挺高兴的。我一个钟头差不多能包40多根,工资是按根算的,1块4毛钱一根。”
像王大姐一样投身于贻贝生产加工工作的群众不在少数,全乡6家共富工坊累计提供230多个岗位,人均增收超2000元,实实在在地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枸杞乡的贻贝产业并非一蹴而就。从最初的粗放养殖、初级外销,到成立贻贝产业合作社,统一规划养殖区域、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经过多年不懈探索与努力,贻贝的养、产、供、销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形成全产业链。得益于此,新鲜美味的厚壳贻贝能在48小时内就从大海“跃”上市民的餐桌。“就拿今晚来说,我们正在进行收购工作。按照安排,明天晚上贻贝就能抵达宁波或上海,下半夜还能送到福建、苍南,整个运输时间节点我们都是精准把控、紧紧扣好的。”嵊泗县金盟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景晟贻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金友定表示。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贻贝产业发展插上创新翅膀。在一米八海洋科技(舟山)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工人们对新鲜贻贝进行精细清洗、分选。之后让其在静养环境吐水、吐沙、降温休眠,充氧包装后经冷链物流发往上海、杭州等地。枸杞乡宣传委员罗峥佳说:“此外,我们还与一米八公司共建贝类产业园科研中心,推动‘无磷保水+盐冻’冷冻贻贝产品与本地企业的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一米八鲜活”贻贝不仅保持了“基因好、住得好、长得好、买得好”的四好标准,还获得了国际美味奖最高3星奖章以及鲜活贻贝无抗认证两项荣誉。这种走产品差异化路线的经营方式,让“一米八”和本土加工企业、养殖户形成了携手升级、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我们鲜活贻贝产品的所有原料,全都来自岛上的养殖户。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养殖户养出的贻贝品质越好,我们就能以更好的价格收购,而这反过来又能激励养殖端进行升级改良。”一米八海洋科技(舟山)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忠义表示。
小小的贻贝,承载着枸杞乡的共富梦想。展望未来,枸杞乡将进一步聚焦品牌建设,深化与“一米八”科技公司合作,助力贻贝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并借助其在全国30个城市377家盒马鲜生门店,进一步拓展贻贝销售渠道。“在延伸产业链方面,乡里目前正在积极摸索碳汇交易以及生态价值核算的相关工作。今年6月,我们成功完成了全国首笔‘司法蓝碳’认购项目,这里面主要涉及厚壳贻贝养殖产生的惰性碳碳汇500吨,交易金额达5万元。接下来,我们会投入更多精力在这块业务上,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罗峥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