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花鸟岛:走出“护海”与“富民”的双赢路

2025-08-15 15:29:01 来源: 嵊泗新闻网 作者: 杨淑媛

  【嵊泗新闻网8月15日讯】(嵊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淑媛)八月的花鸟岛,宛如一颗被海风雕琢的明珠,环岛公路像一条银色绸带,蓝白色民宿错落有致。游客或漫步小径,感受海风轻抚;或徜徉沙滩,携手留下串串脚印,任由孩子嬉笑堆沙……

  可谁承想,这座位于舟山市嵊泗县最北端的小岛,一度在传统渔业资源枯竭与年轻人外流的双重困境下,陷入寂静与落寞。这个曾“被遗忘的角落”痛定思痛,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以生态优先、定制旅游为基调,积极推动产业转型,终于重新焕发生机。如今,海岛特有的慢节奏生活,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尽享海风、沙滩、星空……

  民宿、咖啡店、无人超市……她返乡创业,想参与海岛的重新生长

  任梦蝶套着帆布围裙,在民宿厨房里揉着面团。烤箱里烘着新一批马卡龙,糖霜的甜香里有海风的咸涩。她将刚烤好的点心装进藤编篮,又往露台的木桌上摆好海盐拿铁——这是为早起赶海的游客准备的“海上早餐”。八年前的夏天,任梦蝶也曾站在这个岛上。“我从小跟着父母离开了花鸟,当时是陪同学回岛玩,上了码头就愣住了,这是我记忆里的家乡?”任梦蝶说,在她小时候的记忆中,岛上是忙碌的,大家都在做着渔事,而眼前却是寂寞的——低矮的砖房贴着山崖长出了蔓藤,渔网晾在礁石上无人关照。“岛上的人越来越少,爷爷说年轻人都不回来,海岛要变成空壳了。”

  2017年夏天,牵挂家乡,也看好花鸟岛转型,任梦蝶辞去湖州区域主厨的工作,回到岛上,和姐姐张娜用老家祖宅改建成民宿——“方外”。此后,她的创业脚步不停,2021年第二家民宿“未知几”开业,2023年开出“村口”咖啡店,2024年接手无人超市,并和朋友合开傣味餐馆……当被问及“为何不满足”时,她笑着说:“每次觉得差不多了,岛上总会有新的需求冒出来。”

  任梦蝶回忆,2023年咖啡店开业时,本意是解决民宿客人想喝咖啡的小痛点;接手“无人超市”,源于游客深夜难买水的抱怨,结果成了测试“诚信”的实验场;正在装修的书房,则源于游客对渔民文化、老航海日志的浓厚兴趣。“海岛像一块海绵,游客的需求、村民的技能、政府的政策,不断挤出新机会。”她说,“开店不是目的,是参与海岛重新生长的方式。”

  严格控制每日进岛游客人数背后是对生态承载力的精准计算

  在当地的政策支持下,任梦蝶成了返乡创业的代表,她的故事激发了更多村民的返乡热情和外来人才的创业热情。2023年,一位原本在花鸟做民宿管家的云南朋友被渔村的慢生活打动,参与投资开了岛上第一家傣味餐馆;“95后”设计师阿杰从杭州返乡,将祖宅改造成摄影工作室;还有几个年轻人也放弃城市工作,回岛当起民宿管家……“政府的创业扶持和岛上‘低欲望、高幸福感’的生活节奏,是年轻人返乡的关键。”任梦蝶说,“这里有海风、星空和被需要的感觉——游客需要一杯现磨咖啡,老人需要年轻人陪伴,政府需要我们参与规划。”

  年轻人上岛,正是花鸟岛转型的缩影。早在2013年,嵊泗县便以“两山”理念为锚,为这座小岛定下“定制旅游”的基调——每日进岛游客严格控制在600人以内。这个决定在当时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渔村转型旅游,不是“人越多越好”吗?任梦蝶也曾皱着眉头问乡干部:“既然有人来,为什么不让来?既然有生意做,为什么要推出门外?”“那会儿岛民都急,觉得政府‘不会做生意’。”任梦蝶清晰记得,禁渔期延长后,渔船越来越少,年轻人全跑了。“后来才明白,每日600人的限制,其实是给小岛‘留口气’。”当时的花鸟岛,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传统渔业因资源枯竭和休渔期延长陷入低迷,渔船骤减,渔民转产率低,年轻人像候鸟般迁往泗礁本岛或外地,而粗放式旅游的苗头已现。政府的“克制”背后,是对生态承载力的精准计算。刚推广“预约制”时,游客在码头吵着要登岛,岛民更是不解,但限流后,游客人均消费从280元增至620元,复游率从12%提升至37%,民宿旺季入住率稳定在95%以上。与此同时,政府还对旅游项目进行整体打包运作,避免了无序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通过旅游项目的引领示范,居民有序参与旅游开发将更加科学、规范和可持续。

  任梦蝶的“方外”民宿,正是这场“克制”的受益者,民宿改建时,政府不仅提供低息贷款,还派设计师来指导:“不能盖高楼,要保留石砌基座;不能用大红大绿,要符合蓝白主题。”让她意外的是,游客被这种“克制的浪漫”所吸引了。任梦蝶说:“现在想想,要是放开接客,岛上怕是连下脚的地方都没了。现在看,‘克制’才是花鸟岛的‘护身符’。”发展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它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找到了位置。68岁的陈大爷在民宿后院种小土豆,民宿按市场价两倍收购,做成“渔家薯条”卖给游客;73岁的独居老人曾荷清干脆把老宅租给一家企业,年租金超过2万元……

  树立海岛乡村生态旅游典范“爱情岛”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夏天,打出“爱情岛”名号的花鸟更热闹了:“相遇·花鸟”高速客船从沈家湾直达,仅需1.5个小时,直升机20分钟从上海直达,跳岛游航线串联起周边海岛。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商业形态的迭代,更是“两山”理念在花鸟的生动实践。从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从单一渔村到多元共生的“海洋样本”,花鸟岛走出了一条“护海”与“富民”双赢的路,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从2013年,花鸟乡推出了“定制旅游”模式,为海岛乡村低碳旅游树立了典范,到2015年启动“低碳环保岛”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持续推进生态立乡战略,2016年成功跻身首批省级低碳试点行列。到了2021年,花鸟乡更是成为全省首批低(零)碳乡镇试点创建单位。

  如今,花鸟岛鸟语花香,海净地清。当游客举着手机拍浪头说“这是大自然的艺术”,当村民数着卖渔网的钱笑出皱纹,当土豆地变成“渔家薯条”的原料地——这座3.28平方公里的小岛,正用最鲜活的方式诠释着:护海,才能富民;富民,更需护海。

编辑:吴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