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表填到深夜,材料改了又改,却没顾上走访一户群众”——这样的“纸上忙”,曾是不少基层干部的无奈。他们埋首于文件堆、奔波在会议场,看似“连轴转”,实则把精力耗在了“虚功”上:有的文件“照抄照搬”,落地时却与民生需求脱节;有的台账“精美细致”,却难掩解决问题的“空泛”。这种“纸上忙人”,忙的是“表面文章”,误的是“民生实事”,更让基层减负的初衷打了折扣。
不做“纸上忙人”,关键要撕掉“形式主义”的标签。基层工作的核心在“实”,不在“纸”。少一些“为了留痕而留痕”的报表,多一些“为了问题而调研”的走访;少一些“层层转发”的文件,多一些“因地制宜”的举措。就像有的地方推行“材料减法”,对重复报表“合并同类项”,用数据共享替代“多头报送”,让干部从“抄材料、整档案”中抽出身,转而走进田间地头听民声、守在社区院落解难题。这“一减一增”间,“纸上忙”变成了“实地干”,基层工作才真正接了“地气”。
不做“纸上忙人”,更要树立“实干为要”的导向。评价基层工作,不能只看“材料厚度”,更要掂“实绩分量”;不能只查“台账记录”,更要听“群众口碑”。当考核标尺向“实效”倾斜,干部自然会把重心从“纸页”转向“实地”:不用再为“文件美观”费心思,就能专注于产业发展的“施工图”;不用再为“会议时长”耗精力,就能聚焦于矛盾调解的“第一线”。唯有如此,基层干部才能真正卸下“纸面负担”,把“忙”用在刀刃上,让减负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容不得“纸上谈兵”。唯有打破“纸上忙”的困局,让减负减到关键处、减到干部心坎上,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实干中书写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