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从“看不见”到“光速办”:政绩观偏差下的治理悖论

2025-08-25 10:09:40 来源: 作者: 枸杞乡 任正东

       “博主,能不能来我们这看看?村里的河水被工业废水污染了,浇过的稻苗全死了!”近期,一位名为“渔猎齐哥”的网红因拍摄粉丝家乡的污染问题并推动相关部门“光速”处理而走红,获得了《中国环境报》的点赞表扬。其视频的爆火,生动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强大合力,同时也抛出一个尖锐问题:为何长期悬而未决的污染顽疾,一经曝光便能“一夜解决”?如此巨大的行政效率反差,恰恰折射出部分干部畸形的政绩观。

       制度的盲区不应成为干部的“视野盲区”,任务与评分不应成为工作的边界。污染问题并非一日之寒,村民的诉求也绝非首次提出。在网红介入之前,这些沉甸甸的民生痛点,或因“非考核重点”而被选择性忽视,或因“程序复杂”而搁置拖延,最终滑入了部分干部日常工作的“视野盲区”。他们将上级下达的任务清单和考核指标奉为圭臬,却将群众家门口的“急难愁盼”视为“计划外”的负担。这种以“任务完成度”和“考核得分率”为唯一导向的工作逻辑,本质上是一种懒政怠政,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严重背离。当“看不见”的问题只有被置于聚光灯下、成为舆论焦点时才“看得见”,当“办不了”的事情只有面临曝光风险时才“办得快”,这恰恰暴露了其政绩观深处对民生疾苦的冷漠与对职责使命的错位认知——仿佛污染只存在于摄像镜头里,而非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与河流之中。

       “唯上”逻辑下的“选择性治理”,暴露了服务宗旨的严重偏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部分干部“光速处理”的动力并非源于对群众需求的感同身受,而是对“上级问责”或“影响个人前程”的外部压力。这是一种典型的“唯上不唯实”逻辑:处理问题的优先级和力度,不取决于问题本身的紧迫性性和对群众利益的损害程度,而取决于该问题被“上面”看见或关注的可能性大小。长期积弊的污染问题,在缺乏上级明确指示或考核压力时,便成了可以“缓办”“拖办”甚至“不办”的选项。而一旦成为网络热点,引发高层关注的风险陡增,则立刻化身必须“速办”“特办”的头等大事。这种“唯舆是从”“唯上是从”的“选择性治理”,违背了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根治“曝光依赖症”,需将群众满意度真正镌刻为政绩考核的“硬标尺”。依靠网红曝光、舆论倒逼来解决民生难题,固然是互联网时代监督力量的有益补充,但绝非长久之计,更非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杜绝“平时看不见,曝光就火速”的怪圈,关键在于彻底扭转畸形的政绩观,让“群众满意”成为衡量干部工作成效最核心、最刚性的标准。 一方面,必须拓宽和畅通常态化的民意表达与反馈渠道,确保基层声音能够直达决策层,使问题在萌芽状态或日常工作中就能被“看见”、被重视、被解决,而非等到民怨沸腾、舆情汹涌。另一方面,要深化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大幅提高群众满意度在干部考核中的权重,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数量、质量和时效成为评价干部能力与担当的关键指标。同时,要严肃问责那些对群众诉求长期漠视、推诿扯皮,只在舆论压力下“临时抱佛脚”的失职行为。

       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干部将目光和精力真正投向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把功夫下在平时,主动发现、积极解决那些尚未被镜头捕捉、却已深深困扰群众的真实问题,让“为民解忧”成为无需聚光灯也能高效运转的行政本能,而非舆论倒逼下的“应激反应”。 当群众的口碑成为干部最珍视的“政绩单”,河水变清、稻苗返绿便无需再等“网红”的到来。

编辑:嵊小海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