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新闻网10月23日讯】(嵊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金晶)东海大桥作为中国首座外海超长跨海大桥,自2005年通车以来,不仅以32.5公里的壮丽身姿横跨杭州湾,更以“港开、桥通、城用”的战略定位重塑了长三角区域经济格局。

如今的东海大桥,来往车辆川流不息,很难想象2005年之前,往返上海与洋山港、嵊泗的人们,全靠轮渡。
王茂东是浙江台州人,自1998年来到嵊泗后便投身于水产生意,如今担任嵊泗县东翔海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他向记者回忆,1998年他从台州前往嵊泗时,需早上6点就起床准备,一路奔波,直到晚上5、6点才能抵达,“1998年刚来的时候,交通很不方便。那时候做螃蟹生意,没法用整车直接装运货物,都是用轮船运输,得一包一包仔细打包好。这样一来,运输费用相当高。”

同样面临交通困扰的还有嵊泗县森兴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鑫定。据悉,嵊泗森兴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是县内一家专注于照明电器生产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不过,金鑫定坦言,在东海大桥通车之前,公司开展贸易业务时深受交通条件限制。
东海大桥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我县传统运输模式。大桥通车后,运输时间从轮渡的3小时压缩至1小时,其中,水产运输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嵊泗海鲜得以在48小时内直达长三角核心市场。王茂东说:“省钱多了,路上的时间也短了。”“东海大桥通车之后,我们公司开始采用整车运输的方式,这样一来,运输费用降低了将近50%,同时货物的破损率和损耗率也明显下降。到了2015年、2016年那会儿,公司年产量达到150万个,产值有2000万元。”金鑫定告诉记者。

交通的便利,让老百姓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憧憬。生活有了盼头,干事创业的热情也愈发高涨。现如今,王茂东在水产品交易市场旁建起了工厂,正摩拳擦掌,为今年收海蜇做足准备,“目前厂里主要做海蜇加工。这些海蜇都是刚做好的。等过个三天,盐度达到20多就能打包了。”
2012年沈家湾客运中心建成投运,链接起东海大桥让嵊泗融入上海“3小时里程圈”,群众出行更快速便捷,成为嵊泗旅游交通转折点。菜园镇基湖村馨园民宿业主陈卫定说:“当时我们的客源主要来自上海和杭州方向。在桥还没建成通车的时候,有些人得专门跑到芦潮港码头去接游客。”

陈卫定是基湖村较早投身民宿行业的一批人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小宾馆”如今升级成为馨园民宿。在这期间,民宿从原先的二层小楼扩建为三层建筑,房间数量也从最初的9间增加到了如今的近20间。“自东海大桥建成之后,客流量就明显增多了。等到沈家湾码头也建好后,从沈家湾码头到嵊泗李柱山码头的路程缩短了,出行变得更为便捷,而且还有了汽渡船。那时候,游客数量大幅攀升。”陈卫定说。
铺床、打扫房间卫生、外出采购物资、精心备菜……陈卫定正忙碌地准备着,只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此外,陈卫定还盘下了一间老屋,打算将其改造成集咖啡与茶吧于一体的休闲空间,“我观察了一下,金沙路从头到尾,只有一些大排档,连供人休息的茶座、休息室都没有。暑假到了,游客数量应该会大幅增加。”

2013年国有体制确立,水上交通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海上法拉利”碧海9号、舟桥6号、嵊翔15号等一批新型客船的不断更新换代,各岛屿多点直达沈家湾,“快进慢游优享”旅游交通体系全面成型,夜航开通让泗礁到上海当日往返成现实,与沪同城战略真正落地。交通的便利直接推动了嵊泗旅游的井喷式增长。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嵊泗的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嵊泗县春秋旅行社总经理杨琴说:“在2005年之前,我们全年接待量大概在5000到8000人次。而2005年之后,随着浙江省推出疗休养政策,再加上县里对外宣传力度的大幅拓展,整体游客量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到2015年的时候,我们旅行社的全年接待量已经突破了3万多人次。”

据统计,2005年,我县国内外游客接待量达到105.7万人次,旅游收入6.2亿元;2013年,全年共接待游客315万人次,较2005年增长近200%,全年新增渔家宾馆110家,床位1821张,实现旅游总收入30.1亿元。截至目前,我县共有民宿894家,床位数17412张,行业直接从业人员6000余人,带动旅游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
东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为洋山深水港与上海陆地之间搭建了便捷的交通桥梁,它不仅加速了我县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转型,更成为我县突破海岛经济发展瓶颈、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