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您当前的位置 :嵊泗新闻网 > 海洋文化 > 渔俗文化 正文

嵊泗婚嫁习俗

嵊泗婚嫁习俗

2010-04-28 16:46:52 来源: 作者:
 

    婚嫁习俗    嵊泗渔岛上的婚俗,主要分为“过书”、“好日”日字方言(读“热”)两大部分。

   “过书”即为订婚,又俗称“下定”、“递庚帖”。旧时渔岛上男子15--16 岁,女子13--14岁,家中父母即在本岛或邻岛中门第资财相当人家择媳或选婿。一般情况下,男家选女孩貌好人端庄,女家选男孩身强力壮人下派。若初选后双方意,则问明双方年纪是否相当,生辰八字是否有相冲或相克。尤其是生肖,若是遇“龙虎斗”、“狗咬羊”,或是“鸡犬不和”、“羊落虎口”等生肖相冲、相克,双方避免攀亲,即使男子青少年双方自己欢喜,其各家父母长辈也不会答应。若没有生肖相冲、相克,则挽请亲朋好友,或是岛上媒婆,登上说亲。一般总是男方主动挽媒上女家。

   经媒人登门探询,若女家愿意,于是双方交换订婚男女之生辰,各自请看相先生或算命亮眼先生排八字,若再无相冲相克,就请媒人到男女双方家中传递意见,商定彩礼数量和订婚条件,然后择吉办订婚手续,即俗呼“过书”。在双方约定的大吉大利之日,男女双方互换大红庚帖,庚帖由媒人分别送递至对方家中。

   收到对方庚帖后,还须把庚帖压在祖宗香火堂或灶君菩萨香炉下面三日。这三日之内,如若双方家中并无碗盏摔碰碎裂之类现象发生,就被认为双方生辰不相冲相克,可以“百年好合”,于是就可正式订婚。

   嵊泗渔家订婚的礼仪讲究“礼到”、“礼重”。一般都是男方向女方送礼,女方则是象征性回礼。女方回礼,俗称“发送”。“过书”之吉日,男方要向女方送桂圆或荔枝、乌枣、莲子、白糖等四色包头四只,包头上都要贴上写有“吉”字的红纸,俗呼“红交头”。同时还要送鱼、肉、蛋、鸡、酒等食品,和绸缎、花呢衣料。除了这些礼品,还要有礼金,可以按约定的聘金额送上现钞,也有送金耳环、金戒子等金银首饰,还有送手表之类的。

   女方在正式订婚前,设法问明男方公婆、叔伯、姑婶或太婆之鞋样尺码,及未来夫婿之鞋帽尺寸,预先制作好。等媒人送来婚帖与彩礼时,女家不仅以酒席款待,而且还将这预制的鞋帽礼品乡上吉祥和“百年好合”与“五世其昌”之类吉语,连同回帖,一同请媒人捎送给男家。待媒人返男家,男家也要宴请媒人,收过女方捎来的回帖,也有俗呼“书纸”。至此,“过书”即订婚仪式方算告成。

   订婚后,直至结婚前,未婚女婿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向女家送酒送礼,故岛上渔民也有称女儿是“老酒甏”的。尤其是端午节和重阳节、中秋节,未婚女婿向女家送礼均较贵重且数量也多。端午送粽子、酒和肉;中秋节送月饼、酒和肉;重阳节则是送敲上经印的包子、肉和酒。即使结婚后,这三个节日,女儿、女婿向娘家(岳母家)送礼习俗也不改变和中断。

“ 好热”也有俗呼“好日”,即为结婚。结婚先要“定日子”。男方选定迎娶吉日之后,一般都应在婚期的前一年腊月将初选定的“好日”的日子告知女家征询意见。如女家父母认为嫁女的准备来得及,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就答复媒人告诉男家同意。然后,男方根据订婚时商定的额度,除订婚送去部分,一次性送齐彩礼。女家则视男家所送彩礼多少,结合自家财力,置办嫁妆。亲朋好友闻知喜讯,纷纷送礼庆贺。男方亲戚,一般还要置办一桌较为在家盛的酒宴,招待即将当新郎之人,俗呼 “待郎”。若遇上旺汛渔时,无暇置办“待郎酒”或是即将成婚者执意从简,也有送一只大蹄胖表示心愿的。

   举行婚礼前一天,男家要派“帮衬”即帮办婚礼的青年好友若干人,先将“全鱼”即整条的一对大黄鱼和鸡、鸭、猪、羊及整坛的绍兴老酒等礼物,都要贴上大红双喜字,送到女家,女家置较为简单但不失客气的酒宴,招待适彩礼的“帮衬”,但“帮衬”只能吃上半餐,即挑上女家让先行带回的部分嫁妆返回,俗呼“帮衬”吃“ 半餐头”。直到正式迎娶的那天中午,女家才让男家派来迎娶的“帮衬”挑或抬上所有嫁妆,一路吹吹打打地送往男家。旧时嫁妆光有衣被、笼箱之类,现今还有彩电、音响和录像机及煤气灶具等。嫁妆少的七八扛,多的十多扛,甚至二三十扛。沿途不仅燃爆竹,还有音响设备奏放喜庆乐曲。在嵊山、枸杞岛等渔村迎娶,至今还有渔民乐队,沿途演奏“三乐”、“喜则”、“一江风”等欢庆的乐曲。而且,迎亲队伍总要沿着全岛最宽畅、最闹的街路,缓缓地向新郎家时发,引得男女孩子老少出门观看,万户空巷。迎亲队伍,总是预先打听好,避免和别的迎亲队伍相冲,或是和送丧队伍相遇。万一不巧遇上,也总是相互协商,避免相冲、相克的可能,以保大家欢欢喜喜,平平安安。

   迎娶前一天晚上,男家要办“友聚饭”,女家则要办“开面酒”,也有称“光面酒”,复请双方宾客,此乃婚宴正餐之首餐。开面,即由一家亲齐全的中年妇女,用棉纱沾脂粉,绞光新娘脸上汗毛,故称“开面”或“光面”,一个渔家女一生只能有这一次俗行的面饰经历。

   迎娶之日凌晨,男家还要以全鱼和全猪、全羊(亦有以猪头代全猪,羊一般均为整只)和果品等,在“堂前间”即礼厅举行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仪式,俗呼“享先”,即在迎娶前首先敬神与祖,让神与祖先接受新人之礼;也有称为“相喜”均含有祈求神、祖保礻右    新婚顺利和百年好合、幸福平安之意。“相喜”之夜,新郎须由爹娘健在的童男伴睡。举行“相喜”礼仪前,新郎必先沐浴洁身,以示对神、祖虔诚崇敬。

    迎娶之日,旧时在嵊泗渔岛,有钱娶亲,男家发花轿,以当时贫穷受歧视的“堕民”手执名帖为使者,引导花轿和迎娶队伍出发;穷人家,光以迎娶队伍前往女家。花轿临门,女家一般总是虚掩大门,待男家使者从门缝中塞入红包,女家方才大开中门迎入娶亲队伍。

    新娘上轿前,由其兄弟预先为其举行赶轿内“吊死鬼”以保隐嫁平安的仪式。行此仪式时,新娘的兄弟一手持点燃的红烛照明,一手执明镜,探往轿内仔细巡照搜查,以明镜与火驱邪鬼。尔后,男家使者列入三次催妆、催上轿仪式,新娘才上轿。新娘上轿或启程上出嫁之路,按渔岛习俗,须由其兄弟,无兄弟则由姐夫、妹夫、或堂兄弟、表兄弟抱上轿或抱离家门,此俗乃为避免新娘出嫁双脚落地,带走娘家“风水”和财气。若既无轿,又无合适之人抱上轿,则在地上铺红毯或红布,让新娘通过;或是在新娘新鞋上套穿旧鞋离家门,然后由送嫂将旧鞋脱回,总之是不让新娘脚落娘家地。

   新娘上轿,意味着她从此成为夫家人,其母手碗上好的净锅米饭,为出嫁的女儿再喂上一口“上轿饭”,充分体现了慈母心肠别女情。此举与女儿出嫁后,每逢端午、重阳节日,女儿、女婿必要回娘家送礼品紧密相连相衬,体现了嵊泗渔家隐俗中的人伦理、道德。

   迎新娘抵夫家后,即行“拜堂”仪式,此乃为婚礼之高潮与中心。在嵊泗渔家传统习俗中,有“拜堂成亲”之说。男女即只有经过拜堂仪式,才能结为夫妻。拜堂仪式,主要有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举行拜堂仪式后,“挈郎囝”即两名父母双全的男童,手拜捧花烛,引导新婚夫妇从铺在地面的米袋上步入洞房。米袋一般为麻袋,须五只,走过一只袋即移入近洞房处,依次相传,新人步步踏在“袋”上进洞房,像征着传宗接代,代代相传,五代相见亦即五世其昌之风俗吉语含意。

   旧时,嵊泗渔家姑娘出嫁,只要条件许可,总是披戴凤冠霞帔,乘坐大红花轿,且有半副銮驾在前导引。须知这是皇后娘娘和帝王御妹、公主才能荣享的大礼,普通渔家女何以能享此殊荣?此俗源出南宋时“民女救康王,康王赐凤冠”的传说。

   相传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赵构,为避南侵之金兵祸害高宗带着后妃臣自临安跑至沿海明州,被金兵追捕而冲散,高宗只身逃至鄞西地界高桥附近。危难之时,高宗忽见村头黄土泥墙边,有一位晒谷的村姑坐在空箩上纳鞋,眼见金兵逼近,呼叫“姑娘救朕”!

   村姑见一陌生男子,身着黄袍,神色惊慌奔至身旁;又见村外大路上尘烟滚滚,金兵席卷而来。此时已无处可以藏身,村姑急中生智,心生大胆之计,让这位陌生男人藏匿箩下,自己仍坐在箩底上,穿针走线,若无其事地继续纳鞋。

   顷刻间金兵赶到,慌忙四寻一无所获,喝问村姑:“刚才可有一穿黄袍之人逃过此地?”村姑面无惧色,边照旧纳鞋边回答:“奔过这座高桥去了!”金兵追人心急,往桥上蜂拥追去。

   村姑待金兵走远,起身让出藏在箩下的陌生男人。高宗惊魂未定,却见救自己的村姑淳朴秀气,问其姓名也不作答,只是微笑害羞。高宗有心报谢这位善良美丽的村姑救命之恩,说:“朕乃当今皇上,感尔相救,待朕安然回都城,即来接尔进宫,封你为娘娘”。一时无以为凭,就指着村姑身上的裙裾布褴,道:“他日待凤车来接,尔以此裙裾悬挂檐作为凭证”。说完,高宗就匆匆离去。

   村姑将她搭救康王,和康王许诺封她为娘娘,要接她进宫之事告知父母,父母毫无防范之心,将此事在三亲六眷、街坊邻里中传开。待到宋金议和,江南偏安,高宗返回临安重坐龙延,派人打着銮驾,来到鄞西高桥接救命的村姑进宫。但进了村,只见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制工相同的裙裾布褴,连颜色也几乎一样,无法确认哪个为救驾村姑,来人只得回宫复命。

   高宗闻奏,虽有心报恩,但无法认到那位村姑。左思右想忽地候出一个报恩之法,并即刻下诏:日后凡明州女子出嫁,特准享受御妹之尊荣礼遇,新婚允穿戴凤冠霞帔,容坐五鹤鸣天的八人大轿,半副銮驾引轿。

   南宋时,嵊泗诸岛隶属两浙东路。南宋宝礻右    六年(1258 年)秋九月,宋迁命水军自宁波镇海招宝山,至嵊泗大洋、徐公、金鸡、花鸟、绿华、壁下等诸岛,设置海上烽燧十二铺,以防金兵从海上入侵。从而在海上形成了一条比较安宁的航线,也加强了宁波与嵊泗诸岛间的联系。宁波渔民纷纷驾舟前来嵊泗诸岛捕鱼捉虾,也有的常居岛上,把宁波沿海婚俗带到嵊泗。而新娘穿戴凤冠霞帔、坐花轿、半副銮驾导引之俗,则是其中一例。而海岛多为海涛阻隔,渔家姑娘出嫁,坐花轿变成坐彩船,乃为海上花轿,别具婚趣。

编辑: 柴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