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忆党史、颂党恩”——嵊山后头湾:被时间遗忘的“绿野仙踪”

2021-06-22 16:12:00 来源: 嵊泗新闻网 作者: 鲍恺乐

  【嵊泗新闻网6月22日讯】(嵊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鲍恺乐)2015年,一组被爬山虎覆盖的无人村照片在微博上被大量转载,甚至冲上当天的热搜,人们纷纷提问,这是哪里,村民去哪儿了?而在嵊山镇后头湾村民们眼里,这次意外的出圈背后,是后头湾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60多年的起起伏伏,是党和政府带领下后头湾村民获得幸福生活的见证。

  “为什么定居在这里?因为当时乌贼、墨鱼、带鱼特别多,我们当时用的是需要双手摇撸的木帆船,不能出海很远,所以后头湾这里一出海就能捕鱼,特别近,就在这里生活了。”王小忠沿着后头湾一级级的石阶而下,述说着这座渔村的历史。他出生于1946年,1976年入党,曾任后头湾诚子村党支部书记。

  1950年,后头湾村正式建制,嵊山渔场是舟山渔场的中心,后头湾自然成了一个热闹的渔业村,一代代渔民们在此繁衍生息。鼎盛时期,人口达3000多人,有3个渔业生产大队,3座渔用码头。

  “上世纪60-70年代,渔业资源特别多,后来渔船也从木帆船变成加装马达,变成了木壳机帆船。70年代以后,渔业资源慢慢衰退了,都要用大船到远一点的地方捕捞。”王小忠道,那时,党员带领下的后头湾渔民,成为这片大海上最勇敢,收货最丰厚的人。

  “以前的老书记,像中心队的程士章,东方队的俞中宽,那两个书记也是船老大,特别会捕鱼。现在出海捕鱼,捕多少都是自己,当时他们抓回来的鱼都是给集体的,自己一条鱼都没有多分。我们后头湾的干部和其他地方的干部确实不一样。因为他们都是重视生产的,自己带头生产,不脱产。共产党员干部特别得辛苦。”王小忠回忆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木船变成木壳机帆船,再变成铁壳机帆船,后头湾的渔港越来越兴盛。

  改革开放后,原来的集体生产变成了包产到户,“万元户”成为后头湾村民中常见的头衔。如今静静伫立在“绿野仙踪”中的两层、三层小楼,大多是那时修建的。

  “大概1984-1986年左右。那个时候虾的资源比较多,而且离嵊山很近,就发展单拖的铁壳机帆船捕虾,捕虾以后生产变好了,渔民收入也好了。”记者问及王小忠,后头湾为什么成为无人村?网上许多说法是因为村里的三个码头太小,无法满足铁壳机帆船的生产。王小忠摆摆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后头湾的码头修得很好,绝对可以撑得起渔业生产。

  “真正的原因是渔业生产有季节性,后头湾在北边嘛,10月冬讯,船开出去就不方便了。”王小忠说,捕回来的渔获也因为后头湾400多个台阶产生了对外售卖不便。所以有经济条件的村民也萌生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想法。

  “收入好了以后,住在后头湾的人觉得,这里是纯渔村,交通也不太方便,文化生活也比较枯燥。有一部分人有钱以后就想到外面买房子去了。定海、杭州、宁波都有。而且后来后头湾村里的老师呢,因为翻山越岭也不愿意来了。”王小忠说,

  上世纪90年代,房屋的买卖开始变得自由,村民们陆续搬了出来,加之“大岛建小岛迁”工程的推进,2002年,人去楼空的后头湾正式撤村。至此,植物成为了这里的主宰。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旅游的人慢慢变多了,我就在村里管游客的安全。旅游的人也提出来了,阿伯为什么后头湾村不卖票呢?我们村里的党员干部就和嵊山镇的领导商量,可以卖票啊,可以开发景点,这地方很好,肯定可以赚钱的。”王小忠没有想到,是游客的积极要求,才让后头湾从渔村蜕变为景区。

  就这样,2015年的一场互联网上的火爆,让人们重新关注起这个曾经辉煌的渔业村。通往村庄的汽车道路被重新翻修,拥有270°玻璃幕墙的观景台,各个路口的休憩小厅,安全管理员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工作人员在这个景点慢慢丰富起来。景区负责人吕平华也是后头湾的一名党员,他正是景区开荒建设的主力之一。

  “其实后头湾的开发,重在保护,要让无人村的无人的感觉保留下来,不能有过多的开发。”吕平华告诉记者,听说无人村要开发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村民不想开发,甚至有人要破坏自己房子上的爬山虎。吕平华和村里的其他党员干部,一家家劝说引导,将爬山虎等植被保护起来,然后慢慢开发景点。

  “2017年的时候,旅游投资公司牵头开发了一部分开始收门票。这几年都是我们村里自己在收管理费的,我们今年又去增加了投资,东方村那边又去开发了更美的美景。”吕平华告诉记者,去年后头湾景点客流量达到了1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350万左右。这成了后头湾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集体经济的甜头。“现在景区管理也挺忙的,一天要呆在这10多个小时吧,这能有什么抱怨啊,党员干部就要无怨无悔,为集体经济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嘛。”

编辑:吴晓燕
公益广告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