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新闻网9月3日讯】(嵊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结)渔用绳索结简称渔绳结,产生于海岛的特殊环境和劳动生产条件,是居民生产和生活的手工技艺,凝结了祖辈渔民的经验和智慧,于2007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名录。如今,经过逐步丰富完善,渔绳结的种类样式多达上百种。
黄龙乡峙岙村的海口弄,黄龙船模工作室成了游客的打卡点之一。这里原是蔡恒兴鱼货行,民国初年建造,是当时黄龙岛渔民聚集的热闹之地。如今,这里是兼顾浓郁传统气息和经济文化效益的渔俗文化展陈阵地,陈列了许多手工船模与渔绳结作品。
“60岁年纪大了就上岸退休了。退休后空闲时间充裕,我就重拾起自己对于手工艺品的兴趣爱好,开始着手制作渔绳结。”渔绳结传承人刘永岳向记者娓娓道来。今年70岁的刘永岳,出生于渔民家庭。他笑言,作为“大海的孩子”,那些“与海为伴,以海为生”的岁月,成就了他与渔绳结的不解之缘。不愿渔绳结就此没落,退休后的他便立志将传统渔绳结发扬传承下去。“渔文化是千百年来渔民们总结出来的精华,现在时代也是在进步发展,渔船上很多渔绳结的‘位置’都被更好的东西取代了。连渔民都不用渔绳结了,更加没人记得它们。我不愿意这么好的东西就此消失,所以我下决心把渔绳结的全部内容整理总结起来,方便教给下一代。”刘永岳说。
渔绳结分为渔船生产绳结、渔网结和综合绳结三类,区别于普通绳结,渔绳结特点在于“活络”。由于船只绳索的固定都是要根据自然情况快速改变,所以渔绳结必须既坚固又活络,可以说是最坚固的活结。固定时稳如泰山,松开时动如脱兔,小小的一个渔绳结却凝结了渔民们的劳动智慧。
“这个是稀网尼头结,主要是系在渔网上,这个结头可以迅速散开,非常的方便。这个是单撩板结,在船上使用率非常高,而这个双撩板结用处就更多了,以前出海捕鱼很危险,没有救生衣、救生圈,有船员落水了,船老大就会立马打一个撩板结抛给船员,是当时渔船上非常安全高效的救生手段。”刘永岳介绍各类渔绳结道。
从实用走向装饰,渔绳结在几代人的传承中,逐渐赋予其美的底蕴,以它多姿的形态,透射出一种朴质的美感。长年来生活在远离大陆,物质贫乏,文化枯燥的海岛居民以其特有的审美观,用绳结来装扮自己的生活。用彩色的绳结作为服饰、挂饰,布置新房、庙堂等。它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至今久盛不衰,记录着那段海岛的历史和文化。
刘永岳认为,今后渔绳的发展要依托于产业化,真正意义上把渔绳结融入生活之中,不仅要装饰美,更要实用美。“我们要把渔绳结做成产品,做成各种各样实用的东西,可以变成钥匙扣戴在包上,也可以做成靠背,做成砂锅的垫子,把渔绳结普及到生活之中去。现在我也已经在我们村里面开始实践了。”刘永岳说道。
随着作业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船上的很多绳结已越来越无用武之地,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份源于渔家生产生活的技巧艺术,在岁月的流逝中也成为了乡愁的一种见证和凝聚。刘永岳说,留住渔绳结,就是留住我们的乡愁。
“我们现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的还是蛮好的,现在开了很多培训班,小学都开展了非遗课程进校园,我也经常会去任教。自己也会觉得很欣慰,教会了学生我自己心里就会觉得很高兴。”刘永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