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六为 实干争先
大力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
五个一百

以党建引领聚合力,以人才创新促发展 ——从民营企业座谈会看浙江企业家人才的“破局之道”

2025-02-24 08:44:32 来源: 作者: 嵊泗县委宣传部 吴凡

       近日,在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再次释放出对民营经济的坚定支持信号。总书记在历次座谈会中反复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信心,也为地方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如何将这一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党建引领:从“自己人”到“主力军”的政治认同。民营企业座谈会的精神内核,始终围绕“信任”与“责任”展开。2018年总书记首次提出“自己人”的定位后,浙江迅速行动,通过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和“红色引擎”工程,将党建深度融入民企治理结构。例如,2024年浙江省在“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培养计划”(NEED班)中明确要求企业家“厚植家国情怀”,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这种政治意识的强化,不仅体现在企业家的思想认同上,更转化为行动力,巨星控股集团等浙企通过党建联盟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样本。  党建的引领作用还在于破解民企发展中的“信心难题”。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浙江通过“四千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抵御风险的韧性。“企业家努力当好转型发展的领跑者、义利并重的践行者、社会风气的示范者”,这既是浙商精神的延续,也是新时代党建引领下民企社会责任的全新诠释。

       人才战略:从“四千精神”到“雄鹰行动”的迭代升级。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浙江深谙此道,将企业家人才培养作为破局关键。2023年发布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中,浙江率先提出“常态化沟通机制”,并针对科技型企业家推出专项培育计划。2024年“雄鹰行动”更是聚焦全球竞争力,要求企业家“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这与《哪吒2》、DeepSeek等民企创新成果的涌现形成呼应。在具体实践中,浙江形成了“分层分类”的人才培育体系:领军型企业家。通过NEED班强化政治素养与战略视野,如第五期学员提出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建议,直接推动了省级政策优化;科技型人才。依托杭州、宁波等地的高能级平台,吸引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高端人才,2024年浙江民营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已跃居全国前列;新生代接班人。通过“创二代”研修班和实战导师制,解决代际传承中的管理现代化难题,海宁市工商联的专题座谈会便是一次典型探索。这种“金字塔式”人才结构,既保留了浙商“敢为人先”的基因,又注入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

       干部助企:从“政策供给”到“制度护航”的服务升级。“干部脚上有土,企业心里不堵”。浙江的助企服务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了一套从“前端-中端-后端”的全周期服务机制:前端沟通。2023年8月起,浙江学习国家发改委经验,建立“企业家直通车”平台,仅2024年就收集并解决融资、用地等诉求1200余项;中端赋能。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地方试点,将政策支持转化为法治保障。例如,温州率先探索“涉企执法负面清单”,减少行政干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后端激励。将干部服务民企成效纳入绩效考核,2024年杭州市发改委举办的座谈会上,多名助企干部因推动项目落地获表彰。这种“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不仅优化了营商环境,更让企业家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正如一位参会浙商所言:“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靠的是干部跑腿、部门协同。”

       民营企业座谈会不仅是一场会议,更是一种信号、一份承诺、一次动员。对浙江而言,这场“永不落幕的座谈会”早已融入血脉,在这里,党建是方向盘,人才是发动机,服务是加油站。当“自己人”成为“主力军”,当“四千精神”遇见“新质生产力”,浙江企业家正以破局者的姿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鲜活注脚。

编辑:嵊小海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