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嵊泗,海风习习,诗意盎然。极目远眺,岛礁星罗棋布,星星点点的浮球勾勒出“海上牧场”;静心感受,时尚业态点缀自然生态,传统与现代在渔家交融成景……绿水青山带笑颜,一幅中国式现代化海岛县美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画卷的每一笔,饱含着的是嵊泗笃行不怠二十载,坚持“生态立县”首位战略,让海岛海洋实现岛绿、滩净、村靓、湾美的绿色蝶变;是嵊泗久久为功二十载,以生态之美助力海岛共富,让绿水青山成为海岛群众的幸福靠山;是嵊泗应变求变二十载,推动产业向绿而行、向新而进,让绿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嵊泗画卷常绘常新。
枸杞岛
呵护蔚蓝绿肺
守望海岛青翠
壮阔海面上,星星点点的浮球是嵊泗海域的一道风景,也是关乎渔家生计的定心锚。“以前贻贝养殖用的是泡沫浮球,解体后容易造成污染。现在都替换成了政府推广的新型环保养殖浮球。”尽管新型浮球价格较泡沫浮球贵了不少,养了30多年贻贝的王建军仍然觉得值,“只有环境好了,阿拉饭碗才能端得更牢更稳。”
被风浪击碎后,泡沫浮球会成为海漂垃圾,污染近海环境。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践行,2019年起,嵊泗出台海水养殖禁止使用泡沫浮球的规定,推广新型浮球,目前已全面完成249.5万只传统泡沫浮球替换,每年减少泡沫浮球垃圾210吨。
从“吃海”到“护海”,嵊泗反哺生态,深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举措密集落地,在东海荡起碧波。近4年来,嵊泗大力推进实施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修复13.6公里海岸线,清淤海湾184.4万平方米,有效改善入海水质,增强湾区水体交换能力。同时,健全“海上环卫”机制,推进“海面—滩面—海岸线”综合治理,仅2024年便清理垃圾11083立方米,常态保持海湾洁净。
从污染治理到碳汇生金,嵊泗在实践中证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绝非单方面投入。这些年,当地深化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开展贻贝人工养殖项目碳汇核算标准等课题研究,达成舟山首笔海洋碳汇项目交易意向签约,让扣在海底的二氧化碳点“碳”成金,走向市场,可用于中和企业在工程建设和生产发电等活动产生的碳排放。
问鼎“国字号”,是对嵊泗这份努力的高度褒奖:嵊泗诸湾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群众的支持和上级的点赞,让嵊泗深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这条路走对了。
蓝海守护深耕不辍,陆上生态保护同样热潮涌动,赋能嵊泗海岛生态生活生动焕新。
聚焦污染防治提标攻坚,近4年来,嵊泗推动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高标准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先后完成25个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新建改造污水管网4.7公里,完成一体化污水泵站提升改造9座,建成嵊泗县再生资源(大件垃圾及固危废)分拣中心以及年处置能力40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置中心。从源头到终端的高标准治理,绘浓生态底色,让海岛里子更加扎实。
碧波荡漾,海岛青翠,吸引了不少珍贵“游客”光临。目前,嵊泗共记录各类生物1466种,其中不乏黄嘴白鹭、黑脸琵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极危物种珊瑚菜在泗礁岛沙滩形成罕见群落,成为海洋沙生植被研究的“活标本”。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一度消失的海豚、海狮、虎鲸也重现海湾。
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全方位、立体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嵊泗山海好风光。
望海公园
托起工业绿岛
打造产业净土
在嵊泗的中国式现代化美丽画卷上,有天蓝色的海,也有海蓝色的天。数据显示,2024年嵊泗PM2.5平均浓度为13微克/立方米,排名全省第一,平均浓度较2015年降低61.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3%,较2015年提升6.6%。
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从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这个切口便可观全局。
近年来,嵊泗把工业企业污染整治作为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实施产业绿色升级攻坚,高质量推进船舶修造、油气仓储、塑料加工等行业整治提升,关闭船舶修理企业6家,提升整治2家,其中2024年完成万吨级码头油气回收改造1个,塑料加工行业整治企业1家,全面完成石材加工行业整治,推进工业减“碳”增“绿”。
企业愿意“追蓝逐绿”吗?位于泗礁岛上的一家老牌船舶修造厂,码头停满各类船舶,一派热火朝天。“在政府指导下,我们从企业规范化提升入手,对固废、废水、废气等处理系统进行了升级,加强整体企业环境治理能力。厂里异味少了,环境好了,客户印象分也高了,订单跟着增加。”该厂相关负责人笑着说。
以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为缩影,嵊泗为将蓝天白云“金名片”擦得更亮,持续开展夏秋季臭氧污染削峰和冬季颗粒物污染控制行动,应用部署道路扬尘监控系统,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投入使用黑烟抓拍设备,落实柴油货车路检路查抽测和入户检查,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在一次次自我加压中打赢蓝天保卫战。
“银河自远方升起,仿佛一座漂浮在夜色与海浪之间的光之桥。”“头顶星河灿烂,很赞。”……如今,“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的美景,成为嵊泗走红社交平台的又一张名片。今年5月,新投用的星辰露营基地,迅速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
20年来,绿色已成为嵊泗发展底色,不局限于碧海蓝天,更深深嵌入经济血脉。
在嵊泗绵长的海岸线上,一座座风电场矗立,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在海风中缓缓转动,年发电量可达18.6亿千瓦时,为海岛居民和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除了借风启航,无论是洋山岛“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渔光互补发电模式,还是企业、学校等屋顶上随处可见的光伏设备,都在书写着“阳光变现”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已是常态。以生态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为指引,嵊泗新能源、海洋高技术服务等绿色低碳产业布局初具规模,建成海上风力发电项目2个;海洋生物等重点领域加速转型,去年完成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嵊泗已初步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经济发展体系,入选全省第二批低碳试点县创建名单。
向新向绿,闯出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嵊泗在生态与产业的相互成就中,形成正循环。
海上风电项目带来新动能
铺展和美蓝图
描绘共富画卷
步行嵊山镇,一幢幢色彩鲜艳、高低错落的民房面朝大海,从码头到半山腰连绵起伏,宛若微型的“海上布达拉宫”。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会想到,眼前这座“高颜值”网红岛,曾经是破旧渔村。
蝶变的契机,来自“东尽山海牧心蓝湾”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历经多年革新,通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高标准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风貌提升,示范带沿线的嵊山镇及枸杞乡辖区6个渔农村大变样,曾经渔网堆积的巷道变成了一步一景的景观步道,民居外墙绘上了精美渔民画,实现从渔业海岛向观光海岛的蜕变。
嵊山镇与枸杞乡向“绿富美”转变,是嵊泗久久为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早在2005年,嵊泗以改善渔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抓手,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乡村道路硬化亮化工程,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2011年,嵊泗拉开了美丽海岛建设大幕,朝着“生态秀美、人居优美、生活和美、人文淳美”的目标挺进。2021年,嵊泗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嵊泗美好嵊泗”的目标定位。2022年,嵊泗开启了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吹响新时代号角。
二十载实践,结出硕果累累。如今,全县和美乡村覆盖率达50%以上,4A级景区镇实现县域全覆盖,每座岛屿都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诗与远方”。
花鸟灯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海岛旅游让嵊泗不断出圈,每逢旺季,几乎每个岛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现象。
曾经离开的年轻人归乡创业,曾苦于生计的守村人也吃上了“旅游饭”,民宿、餐饮、旅拍、村咖、研学等各种业态蓬勃发展,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这不,村里还能给我们发过年大红包哩!”靠着将“无人村”奇景包装成景区,泗洲塘村村民已连续8年受益。5月,回乡青年吕萍在该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租下摊位,当起了咖啡店主理人,如今人流如织,袅袅醇香中沉淀着她对未来的期待。
数据无声述说着变化。2024年,嵊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73元,同比增长5.9%,较2004年增长6.85倍;城乡收入倍差为1.42,相比2004年下降0.63。
耕耘二十载,两山答卷力透纸背。村民手中分红实实在在,游客枕着水光山色入眠,产业向着绿色低碳转型……嵊泗用实践证明:青山可“计价”,绿水能“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