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刻度愈发清晰。80载岁月流转,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那14年浴血奋战中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始终如不灭的火炬,在民族血脉中熊熊燃烧。近期《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相关影视作品的热映,恰为我们提供了回望历史的窗口,这些影像通过不同的故事片段,或展现平凡人在危难前的觉醒,或呈现跨越语言的救援场景,让我们得以从个体生命重塑、文化基因重组、人类命运共情的视角,重识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
抗战精神是个体生命的重塑力量。那些平凡人在危难前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正是抗战精神对个体生命的深刻重塑。河北农民邓玉芬将五个儿子送上战场,晚年摩挲着褪色军帽,个体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抗战精神并非要求人人成为惊天英雄,而是在危难时唤醒生命深处的尊严与勇气。如今,职场坚守、科研执着、公益奉献,都是这种重塑力量的延续,让每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超越物质的精神坐标。
抗战精神是文化基因的重组密码。跨越语言的救援场景,体现出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基因在战火中的升华。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齐白石以画斥敌,传统文化中的气节风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种文化重组不是简单传承,而是如DNA双链自我修复,保留“天下大同”内核,在对抗不义中生长出更强包容性与抗争性。当下,故宫文物修复师用现代科技复原古画,年轻匠人将抗战故事刻入木雕,都是这一密码的当代表达,让文化既守根脉又接时代。
抗战精神是人类命运的共情纽带。影像中那些跨越国界的救援片段,彰显出人类对邪恶的共同反击。滇缅公路上,南洋华侨机工抢修桥梁,美国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协同作战,构成反法西斯战争的生命经纬。抗战精神绝非狭隘民族主义,而是人类面对强权的集体觉醒。如今,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科研人员跨国合作破解气候难题,都是这种共情的延续。它提醒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战火淬炼的生存智慧,唯有守望相助,才能抵御威胁人类文明的狂风暴雨。
80年过去,电影镜头已蒙尘,海岛浪涛换新颜,但抗战精神始终在重塑生命、重组文化、联结世界。在博物馆凝视泛黄家书,在影院为那些影像中的平凡英雄动容,在生活中践行不屈与善良,都是这一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续写。纪念胜利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沉湎过去伤痛,而在于让历史孕育的精神力量,永远成为照亮未来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