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嵊泗县马鞍列岛白蚁防治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成为全国首个“海岛型白蚁综合治理示范项目”。
马鞍列岛是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不仅渔业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海岛风光更是吸引诸多游客前来探访。而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白蚁也不断发展繁殖。为此,在住建部全国白蚁防治中心的支持下,去年起,嵊泗在马鞍列岛启动白蚁防治综合治理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治,构建起“生态修复+智能监测+精准灭治”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海岛白蚁防治和内陆有什么区别?白蚁治理有何新招?如何全域综合治理?日前,我跟着项目团队踏上马鞍列岛中的嵊山岛,体验海岛白蚁防治。
工作人员对树木进行白蚁危害排查。通讯员郑立摄
夜晚出击,治理效果更好
从嵊泗本岛坐高速客轮继续向东,约80分钟后,便到达我国最东端的住人岛——嵊山岛。
“来,上车!”渡轮一靠嵊山岛码头,嵊泗县住建局白蚁防治工作负责人陈剑波就迎了上来。“先休息下,等吃过晚饭,我们去居民家里进行白蚁灭治。”陈剑波说。
“灭蚁不应该在白天吗?”我诧异道,来之前,我特意针对白蚁防治做了一些功课。“海岛和内陆可不一样。”陈剑波笑着说,海岛日照条件好,怕光的白蚁白天不愿意出来,而夜间温度要高于内陆,恰恰是白蚁活动的适宜温度。“所以海岛白蚁的夜间活跃度远超内陆,晚上更容易接触到白蚁,治理效果更好。”
晚上7时。换上陈剑波拿来的工作服、棉麻手套和安全帽,我跟着他走进居民区。他告诉我,居民发现白蚁隐患后通过社区或村委联系他们,他们就安排工作人员上门灭治。“已经清扫掉很多了,密密麻麻吓死我了。”在一户自建房门口,家主人领着我们来到客厅,只见楼梯口上方门框有几只通体棕色带透明翅膀的虫子在爬行。“雨后闷热天气容易暴发白蚁潮,类似这样的繁殖蚁会集中出飞。”同行的舟山市住建局白蚁防治专家解释说。
当务之急是灭杀蚁后。“只有杀死蚁后,无法繁衍的蚁群才会随之消解。”陈剑波告诉我,分飞孔是白蚁的外露迹象,找到它对于灭杀蚁后很关键。“要重点检查厨房、厕所等阴暗潮湿的地方,特别是门窗框和地脚线位置。”
在楼梯口上方门框寻“孔”无果后,陈剑波和随行的两名工人带上手电筒分头寻找,我走到厨房门口,小心翼翼地贴近门框查找起来。突然,一道不起眼的细孔引起了我的注意——直径大约两毫米,边缘异常光滑,像是被什么反复摩擦过。凑近时,有一股淡淡的霉湿味钻入鼻腔。我连忙喊来陈剑波,他仔细看了看,“很可能是分飞孔。”
“你在孔附近喷上灭治粉,白蚁染后不会立即死亡。它回巢后,把药剂传染给蚁后,就能根治了。”我戴上口罩,接过陈剑波递来的药剂瓶,在他的指挥下喷上灭治粉。“项目使用了新型环保药剂,安全系数高。”他告诉我,海岛毗邻海洋,白蚁治理要确保生态保护优先,对药物使用更加考究。
走街串巷,一直忙到晚上10时许,陈剑波才结束工作。“多的时候一天有20多个灭蚁单子。”他说。
对准蚁巢可能存在的坡面,记者(左)抡起铁锹铲土。通讯员郑立摄
一铲一锹,挖出“30岁”巢穴
第二天一早,我跟着陈剑波再次上路。这次我们的目标是藏在大山里的白蚁巢。
陈剑波告诉我,灭治白蚁最有效的方法是摧毁白蚁巢穴。在这之前,先要在山上找到巢穴。“没有可靠的仪器,只能靠经验。”一到目的地,他就浇灭了我的幻想,我在山脚望着山顶发怵。“多注意山体拐角处,巢穴可能藏在里面。”他边走边传授经验,“拐角处属于背风面,土壤温度和湿度相对稳定,利于筑巢。”
在一个拐角处,我学着陈剑波的样子,踩着松软的落叶层,目光在树干和地面之间来回搜寻白蚁的痕迹。“白蚁怕光,地上行走时会用唾液混合泥土筑泥线或泥被。”我回忆着陈剑波传授的知识。“有发现!”我忽然看到有一道细长的泥线蜿蜒爬上老树的根部,激动地喊出声来。被呼喊声吸引过来的陈剑波看了看泥线,又看了下旁边约莫两米高的坡面,比划后对着中间位置下指令:开挖!抡起铁锹,我和项目团队队员陈旭华一人一边开始挖。
“停!”没多久,陈剑波突然按住我的手,示意我看向土壤中挖出的洞口。这个洞口有两指宽,我摸了摸内壁,异常光滑,像被某种精密工具打磨过。“这就是蚁道,白蚁寻找食物的通道,通向巢穴。”正当我以为辛苦的挖土算要结束时,陈剑波的一句“蚁道可长达几十米。”让我不由长吸一口气。
顺着蚁道又挖了一个多小时,铁锹突然陷入一片松软。我拨开碎土,眼前豁然出现一个巴掌大小、布满细密蜂窝眼的灰白色“建筑”。陈剑波探过身来,“是副巢!它是白蚁贮存粮食的基地,说明主巢近了。”陈剑波一席话让我激动起来。看我又要抡铁锹,他连忙叫住我,递上手铲,提醒我越靠近主巢越要小心慢凿。
记不清是第几铲落下,一个比副巢大数倍的巢体露出,让我一下子打起精神。“是主巢!”陈剑波拿尺量了量,直径近1米。扒开主巢,数不清的白蚁在阳光的暴露下四处窜行。“比想象中要小。”我说。“海岛上的白蚁比内陆的同类体长要短10%左右,可能是因为海岛的高湿度环境会加速体表水分蒸发,白蚁需演化出更小体型以适应环境,我们准备进一步申请课题进行研究。”陈剑波解释。
陈剑波剥掉主巢上面的泥土,3只蚁后蜷缩其中。“根据蚁巢大小和蚁后颜色判断,这个黑翅土白蚁巢穴应该有30岁了。”陈剑波说。
智能监测,构建天罗地网
“没想到海岛也有这么多白蚁,还有这么高龄的。”坐回车里,我不禁发出感慨。
“一直都有!”随行的全国白蚁防治中心质量处负责人徐冬接过话茬,东南沿海地区白蚁危害较为严重,海岛也难幸免。“其实白蚁在自然环境中是益虫,能把枯枝败叶加快分解促进物质循环。”看着我惊愕的神态,徐冬又解释说,“随着产业发展,海岛人口开始密集,白蚁对财产安全的威胁变大了。”
“除了灭治手段,防治理念也在变。”聊起马鞍列岛白蚁治理与内陆的区别,徐冬滔滔不绝。他说,内陆和海岛白蚁治理策略有很大的不同。“马鞍列岛的海岛面积相对较小,生态系统封闭,房屋建筑类型与内陆差异较大,内陆的一些常见预防措施无法实施。而且白蚁一旦爆发,破坏力相较内陆更为集中。因此,这倒逼着我们化被动为主动,加大检查处理的频率,赶在蚁害扩散之前灭治。过程中还要注意绿色环保,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管得过来吗?”我不禁追问。“靠人力当然不够,海岛交通不便,跨岛还要坐船。”陈剑波补充道,数字化技术是项目破解海岛白蚁管理难题的法宝。“我们在易受蚁害影响区域埋设的智能化白蚁监测装置,构建起蚁害监测的天罗地网。”
在东海小学例行检查时,我看到了一套通体绿色的白蚁监测装置,造型如同一个大号保温杯。拧开盖子,我伸头瞧了瞧里面的木头与传感器。“白蚁从装置镂空处进来,一旦啃食木头,系统就会收到传感器信号,精准定位白蚁位置并迅速形成工单,在48小时内灭治。”陈剑波告诉我,这样的智能监测装置在校园里埋设了46个。
覆盖学校、公园、文保建筑等重点区域的智能化白蚁监测装置,最终将信号归集到白蚁防治数字信息化平台。在嵊泗县住建局的操作屏幕上,我看到了这套监测网络系统,如一张大网覆盖在马鞍列岛17.75平方公里的项目实施区域。“项目全域采用地下型和地上型白蚁全智能监测装置,在国内是首次。”陈剑波说,从“事后抢救”向“事前保护”转变,方能做到标本兼治。
离岛前,陈剑波告诉我,项目研究发现海岛白蚁的活动周期比内陆更长,冬天也有活动痕迹。他们会把这些成果形成报告,希望能够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海岛白蚁防治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