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拂面,涛声阵阵。在嵊泗列岛,一场关于“创新”的讨论,正在广大基层干部中激起涟漪。“这份文件往年都是这么写的”“这个流程一直都是这么走的”当这些惯性思维遇上发展一日千里的“新海岛”,全新的挑战已摆在面前。
当“老地图”找不到“新航路”
过去,嵊泗渔民依靠代代相传的渔歌辨识航向。而今,当民宿产业从提供住宿转向打造慢生活方式,当渔业从传统捕捞走向渔旅融合,仅凭祖辈的经验已难以应对全新的挑战。一位乡镇干部感慨道:“现在年轻人思维活跃,如果还是沿用老办法沟通,就像用旧钥匙开新锁,难以真正触及内心。”面对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星辰大海”计划等重大机遇,作为政策最终执行者与服务直接提供者的基层干部,寻找新航路已是当务之急。
对此,嵊泗县委、县政府以“加快创新发展”大讨论活动解放思想,以“优作风、强服务、提能力”专项行动夯实基础,全面推动工作方法、服务模式与能力素质升级,为基层创新实践铺平道路。
来看嵊泗海面上的“新帆”
在创新强县战略的引领下,创新的种子在海岛上悄然萌芽,正焕发勃勃生机。
从传统思维驶向数字海域。为应对新业态带来的本领恐慌,嵊泗县系统化推进干部能力升级。不仅配发《人工智能通识及应用》读本、成立专项学习小组,更通过“一把手”讲坛、青年干部业务论坛及依托“浙里好课”等平台密集开展培训,着力锻造干部的数字化思维与实战能力。
从分散经营汇成活力源泉。在黄龙乡,一条党建红“链”将分散的民宿串联成“共富链”。基层干部主动担当,通过每两月一次的实务协调会,已累计解决资源整转、销路拓展等20余个具体难题。而“小岛共建计划”则面向全球招募“乡村共建人”,吸引2500多位年轻人线上互动,40余位创客深度参与,使咖酒馆、艺术商店等新业态为这座老龄化小岛注入了崭新活力。
从资源制约走出特色路径。面对海岛缺菜、空心化等发展瓶颈,嵊泗以科技与生态双轮驱动献上答案。在菜园镇,小关岙村的“杰力惠”共富工坊凭借水肥一体、无土栽培技术突破耕地限制,年供蔬菜超400吨,村民月均增收3500元。在嵊山镇,泗洲塘村对后头湾“无人村”进行保护性开发,“绿野仙踪”共富工坊将生态“废墟”变为共富“宝藏”,年均为村集体增收240余万元。由此可见,海岛的瓶颈可以用科技来突破,海岛的困境更能靠生态来逆转。
创新,不是“花架子”而是“新桨橹”
创新的方向是贴近性与精细化。海岛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必须主动上前、精准滴灌。基层干部依托海岛网格体系,实现政策上门、服务到人。通过定期船班、驻点办公等方式,将社保办理、政策咨询等服务送到居民家中,将政策真正落实落细。
创新的关键是开放性与整合力。面对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亟需打破地域与行政壁垒构建开放平台。无论是召唤乡贤、吸引青年还是招募全球创客,本质都是将外部优质资源与要素导入海岛,在融合中激发新的化学反应。
创新的底线是可持续性与适配性。新业态的引入必须尊重海岛生态承载力和资源禀赋。基层干部积极寻找新模式,用无土栽培破解种菜难题,用文旅融合激活闲置资源,为海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基层干部的应变之道
置身于创新浪潮的前线,基层干部应如何提升应变能力?三个扎根于海岛智慧的“渔”字诀或许能给出答案。
一要“渔”时俱进。基层干部不能只做熟悉传统航道的“老船长”,更要成为能看懂数字海图、驾驭智能导航的“新舵手”。要主动学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文旅运营等新知识,让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嵊泗发展的产业蓝图同频共振。
二要“渔”水情深。海岛工作场景特殊,基层干部要走出机关、登岛上岙,在共富工坊、养殖海域、民宿院落中了解群众需求,在面对面交流中建立信任、解决问题。只有扎根一线,工作才能贴近实际、取得实效。
三要“渔”胆试新。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基层干部应敢于尝试符合海岛实际的新方法、新机制。如在民宿审批、养殖用海等领域优化流程,在党建联建、村企合作等方面探索柔性机制,包容在探索中出现的非原则性问题,为基层改革蹚出新路。
海浪依旧,创新不止,嵊泗的基层干部,正以“破浪者”的姿态,推动这片海岛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