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新闻网10月30日讯】(嵊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梦媛)202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精准点题嵊泗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县域样本。这如同强劲东风,为这座全域海岛县的发展锚定航向,为海岛干部群众注入奋进力量。三年深耕不辍,嵊泗以“小岛迁、大岛建”为民生根基,以大陆引水、燃气管道为保障支柱,在蓝色海疆上书写了一份产业兴、民生暖、治理优的共富答卷,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浙江省共同富裕实践观察地,获2023年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效明显的激励县区,入选省级缩小“三大差距”全域综合试点,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县等国家级殊荣。截至目前,共有37项工作获国家部委肯定或推广,174项工作取得省级层面阶段性成果,2项工作入选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

迁岛聚心:让幸福落地生根
“这里交关好!住的环境和吃的伙食都比原来的好,儿子每周都能来看我。”在菜园镇金平村老年安置公寓里,70多岁的张荷娣摩挲着墙角的旧渔筐,言语间满是对新居的满意。这温暖的变迁,源自嵊泗深入推进的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工程,一场让群众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民生变革。

嵊泗160余个岛屿星罗棋布,偏远小岛的群众曾长期受困于交通闭塞、服务匮乏。三年来,嵊泗以“迁得出、住得牢、过得好”为目标,推动4400余名外岛群众向本岛集聚,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70%,较2022年提升4.1个百分点。菜园镇率先发力,2023年启动绿华村离岛迁居试点,完成东库岛、东绿华岛、西绿华岛3个小岛105名居民的搬迁安置,其中70周岁以上老人率先实现“移居梦”。为破解迁居群众的后顾之忧,当地建立全链条帮扶机制:对60周岁以下失业人员精准对接就业岗位,为60周岁以上有能力的居民安排志愿服务工作,让迁居不仅是空间转移,更是生活品质的跃升。
今年5月,总建筑面积2499.34平方米的“小岛迁大岛建”幸福驿站工程动工,将为52户迁居群众提供安居保障。如今,老年安置公寓里的文艺演出、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开展,27位迁居老人在这里组成新“邻里圈”,昔日的孤寂被烟火气取代,生动诠释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共富内涵。

破困筑基:让民生告别短缺
“以前自来水洗白衣服会发黄,现在绑上纱布都不脏;以前换煤气罐要爬楼,现在开阀就用,手机能查余额。”居民姚燕红的话,道出了嵊泗破解水、气难题后的民生之变。三年来,嵊泗直面“无河无湖”的先天制约,以大陆引水、管道燃气两大工程为突破,终结了“吃水难、用气愁”的历史。
嵊泗的淡水资源曾全靠降水补给,干旱季节断水是常态,姚燕红回忆:“以前得去井边洗衣服,自来水根本不敢用来洗浅色衣物。”2024年,嵊泗县大陆(小洋山)引水工程跨越数十里海域,将大陆水源引入海岛,与菜园镇日产1万吨海水淡化厂及5座离岛海水淡化厂形成“双保险”。为确保水质安全,嵊泗构建起自来水公司每日检测、市监部门每月检查、市级部门不定期抽检的全链条监测体系,让村民史雪素彻底告别了二十年挑山泉水的习惯:“去水厂看过处理过程,现在喝水特别放心。”

燃气改革则让嵊泗结束了“浙江唯一未通管道天然气县城”的历史。今年2月19日,海泽苑小区乐女士家的燃气灶顺利点火,标志着投资5394万元的管道燃气工程正式通气。这座气化规模2000Nm3/h的LNG气化站,配套6公里地下管网及智能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泄漏自动切断,让用气安全从“人防”升级为“技防”。“三口之家每月省30%气费,太实惠了!”乐女士的喜悦颇具代表性。针对外岛乡镇,嵊泗通过补贴运输成本、规范配送服务,实现瓶装液化气“同城同价”,每年为群众节省32万元。
产业赋能:让蓝海成为沃土
共富之路,产业为基。嵊泗立足“海洋粮仓”禀赋,以渔业升级与文旅破圈为双引擎,推动海洋经济从“靠海吃海”向“养海兴海”转型,让蓝色国土成为增收沃土。

菜园镇的渔港变革堪称典范。面对老渔港功能过载难题,当地启动“加减法革命”,打造“一港两区”新格局:南港区投资超1亿元建成2.2万平方米水产品交易市场,串联物流仓储、商业综合体,破解交易分散痛点;老渔港结合蓝湾项目发展旅游商贸,形成“一条鱼+”业态。今年一季度,金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4.2万元,同比增长2倍,新增20个“家门口”就业岗位,村民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黄龙乡则从“吃海”转向“养海”,大岙渔臻鲜基地38.8亩生态池年产500万元,瀚丰水产的2万尾海马苗获500万元授信支持,“蓝海振兴牧场”让65岁退捕渔民月增收3000余元。插旗岗海域的“立体养殖”更显智慧,上层羊栖菜、中层牡蛎、底层小刀蛏的生态模式,实现“一亩海抵三亩田”,50亩试点亩均利润达3000元。数据显示,2024年,嵊泗全县海水养殖总面积达3.57万亩,总产值达12.5亿元。
在小洋山浙沪联合开发的热土上,重大项目建设热潮涌动。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建设稳步推进,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同样建设正酣。不远处,中广核嵊泗薄刀嘴光伏电站的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座去年投用的电站占地87万平方米,年发电量约1.3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3.4万吨。从蔚蓝大海到阳光海岸,嵊泗以重大项目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清洁能源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文旅融合让海岛的生态风光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嵊山镇锚定海钓资源优势,总投资2017万元的海钓集散中心建成启用,“一岛多线”钓点集群初步形成规模,还创新培育“岛播”品牌,推动渔嫂转型为主播、退捕渔民担任专业向导,直接带动当地高端民宿淡季入住率仍高达85%,实现产业效益与民生收益双重提升。菜园镇则聚焦闲置资源活化,高场湾村盘活130套闲置农房,既为村民带来稳定财产性收入,又吸引青年返乡投身民宿经营,同步推出的“农田认领”活动已有近百户游客表达签约意愿;青沙村对废弃仓库、机修房进行改造,打造火柴头咖啡、方圆茶馆等业态,以文艺气质涵养乡村风貌,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
治理提温:让服务触手可及
基层治理的温度,决定共富的质感。嵊泗以党建为舵,创新治理模式,将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让治理效能转化为幸福体验。
菜园镇的“三包机制”破解了群众办事难题。在菜场楼上的为民服务中心,居民黄卓芳买菜时顺便领体检单,感慨道:“以前跑断腿,现在一站式搞定。”这里实现政策咨询“一键触达”、跨户籍服务“不下岛”,矛盾按“三事分流”处置,菜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贤力表示:“就是要解决新居民办证难、基层矛盾多的痛点。”此外,菜圃社区的“阳光党建433”模式通过居民会客厅、阳光议事厅收集需求,党组织牵头、联建单位认领,把“实事清单”变“幸福账单”;东海社区则以文化礼堂为阵地,将义诊、筛查融入文化活动。据介绍,“三事分流”机制运行十年,实现“大事政府办、小事商量办、私事自己办”,让居民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民生服务的升级更显治理精度。医疗方面,“药房+快递”模式让嵊山、枸杞等小岛百姓次日收到药品,五龙乡卫生院重建并增设中医馆,全县6家乡镇卫生院均开设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教育方面,来自杭州的支教团队立足海岛学情创新教学设计,推出“五帆少年养成记”计划,以跨学科融合教学与暖心陪伴,为海岛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老旧小区改造、望海公园建成、客船升级,更让百姓“住得舒心、玩得开心、行得顺畅”。
三年砥砺,山海为证。嵊泗以“小岛迁、大岛建”聚合民生温度,以水电气改造夯实幸福根基,以产业升级激活共富动能,用37项国家级肯定、100%集体经济强村等成果,诠释了海岛共富的独特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