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海岛何为?
2021年,随着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时代号角吹响,嵊泗县直面海岛“小、散、远”的发展桎梏,以一场覆盖建制乡镇以下小岛的“小岛迁、大岛建”工程破题开局,引导偏远小岛居民向中心大岛集聚,迈向共享优质公共服务的新征程。
近三年来,6个偏远小岛的170名常住人口已完成整岛迁居,4400余名外岛群众也向嵊泗本岛汇流。
从孤岛守望到融入繁华,从零散居住到共享便利,嵊泗深入推进的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并非简单的空间迁移,它深刻重塑城乡格局,为民生福祉与融合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嵊泗本岛风光
“搬得走”的安心
“从绿华岛搬来以后,去儿子家方便了,之前的难事都解决了。”说起从小岛迁过来后的日子,如今住在嵊泗县金平幸福驿家的86岁老人蔡杏云感慨道。
回忆中,曾经的苦难浮上心头。
过去,绿华岛物资运送要靠“看天吃饭”的渡轮,每次筹备年夜饭要到大岛买菜,风浪一大就心急,担心停航导致菜不新鲜;自建房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年久失修,一到台风天就不安心;用电、用水、看病、出行都存在一定问题,部分路坎已成危险地段,不方便行走。
绿华岛村民的烦恼,亦是嵊泗悬水小岛的通病。故土难离,但为了更好生活,迁居是现实选择。

村民们有序排队上船奔赴新生活
为了让居民安心搬迁,嵊泗将民声民意转化为具体举措,积极向省农业农村厅争取政策突破,同意不退出宅基地、不拆除原有住房也能享受异地迁居资金补助,并实施“权随人(户)走”,保持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权益等“三不变”,给迁居群众吃下“定心丸”。
解决了后顾之忧,“搬往何处”随之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
对此,嵊泗摒弃“一刀切”模式,构建“存量盘活+差异安置”体系,形成了四类清晰路径。
一是采取“村级运营、镇级保障”集中养老模式,将60周岁以上老人安置在金平幸福驿家等养老服务中心,月费600元含食宿,差额由菜园镇兜底;二盘活本岛闲置资产改建廉租房,月租金150元,由属地村运维;三是将公租房覆盖面扩展至小岛进城渔农民;四是允许本岛有房或投亲靠友的群体自行安置。
要“住得下”,还要“融得进”。
安置策略背后,藏着政府对社会融合的深层考量。
“传统集中安置容易形成‘迁居孤岛’。”嵊泗县共富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采取‘点状分布’模式,将原青沙幼儿园、水产大院等改造为9至16套不等的小规模安置点,散落在成熟社区中。”

原青沙水产大院安置点
这一“织网式”安置,配合定期回访与引导,促进了新老居民的互动共生。
从绿华岛迁入原青沙水产大院安置点的81岁蓝学月与104岁母亲邵香云,对新生活十分满意。
“周边都是老住户,走走聊聊,关系很快就融洽了。”蓝学月笑着说,“我们一人分了一套40平方米的房子,里面东西样样新。看病也方便,走出家门不到100米就是公交站,坐车10分钟到县医院。”
从保权到安居,从融居到乐居,嵊泗的迁居实践,跨越的不仅是地理的海域,更是人心的阻隔,让一批批居民告别出行难、就医难的悬水小岛,在崭新的家园里,安放生活、归属与尊严。
“留得住”的幸福
如何“留住”跨海而来的小岛群众,是检验共同富裕成色的关键一环。
嵊泗以系统思维破解这一课题,通过构建与人口集聚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体系,让优质资源真正惠及每一位迁居群众。
教育,是迁居家庭最大的牵挂。嵊泗将随迁子女入学作为公共服务优化的首要任务,通过深化入学转学便利化改革,做到“零门槛、来就办、即时读”,保障随迁子女在居住地方便入学。
除了放宽入学转学条件,嵊泗还在偏远小岛撤并了一批小规模学校,拿出真金白银扩充大岛公立学校教育资源,已实现随迁子女100%就读公办学校,昔日“上学难”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周海波的女儿,正是入学转学便利化改革的受益者。
“原以为要落户才能读书,没想到根本没这个门槛。”如今,看着孩子每天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菜园三小上学,周末还能参加县青少年宫的兴趣班,他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在小岛,上学还要爬山。现在家门口就有最好的资源。”

巡回诊疗
着眼“病有良医”,嵊泗以规划源头保障迁居群众的医疗可及性,将“公交车十分钟直达县人民医院”作为安置点选址硬性要求,同时深化巡回诊疗,把优质医疗资源主动送到群众身边。
打开10月排班计划,仅金平村便有5场巡回诊疗。由省级、县级专家组成的嵊泗“健康方舟”巡回诊疗队,每周一次将把义诊、体检、配药等一站式医疗服务送进村里。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安置在金平幸福驿家的迁居老人们无需出村口,便可享受到这份实实在在的健康福利。
针对迁居群体中老年人占比高的特点,嵊泗几易其稿,出台《迁居养老“一件事”服务标准》,推进养老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该标准整合养老、救助、殡葬等多项服务,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办事程序、时间和成本“三减少”,让迁居老人享受普惠优质、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从“同城同待遇”的基础保障,到“定制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一张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务网,将迁居群众的忧盼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让获得感与安全感节节攀升,真正把心安了下来。
“过得好”的底气
从小岛到大岛,从乡村到县城,改变的不止是生活场景,更有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不同生活习惯的人聚在一起成为邻里,难免会产生矛盾纠纷,构成了基层治理必须要面对的新挑战。
为了让迁居群众把日子过舒心,今年6月,嵊泗在县中心农贸市场创新打造了一站式综合性为民服务中心,“包协调”正是其核心服务之一,专门安排了老党员化身“老娘舅”驻点解纷。
“从楼上漏水等邻里纠纷处理,到引导群众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等县里中心工作,看起来简单,背后却千头万绪。”一位驻点“老娘舅”坦言。把点滴小事当成头等大事来办,今年以来,依托“包协调”服务,当地城乡融合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30%,成为基层善治的生动注脚。
打开服务中心的窗口,迁居群众舒展的笑脸,还映衬在跨区域服务壁垒被打破的民生温度里。
随着“小岛迁、大岛建”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人享受到了大岛的优质资源,但“跨户籍、跨乡镇、跨岛屿”办事的困扰随之浮现。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许多公共服务事项需原所在镇村进行认定,甚至需群众亲自去户籍地办理,而舟辑来往不便推高了每一次服务办理的代价。

群众在嵊泗县为民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为让服务不止于物理空间的“中心”,更抵达群众情感的“内心”,嵊泗县为民服务中心将13个综合窗口划分为“包协调、包打听、包服务”三大功能板块,构建起高效的服务矩阵。
“包打听”窗口可为初来驾到的迁居群众提供文体、政策等各类生活生产事项咨询;“包服务”窗口打破海岛办事壁垒,把户籍、住房、医疗、养老等民生相关的14类36项服务化繁为简,通过干部“多跑腿”、数据“多跑路”,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跨域服务闭环。
江杏老人对此感受深切。从黄龙岛迁至泗礁本岛后,她每年都要为了领取一张体检单乘船往返,费时又费钱。“现在单子由乡镇工作人员从户籍地送来,我再也不用折腾了。”她笑着说。
要想迁居群众过得好,关键还要解决“钱袋子”问题。
从海岛乡村步入县城,生活成本的增加不可避免。想群众之所想,嵊泗多举措促增收稳就业。
以产业培育为增收注入“活水”,嵊泗深耕渔业、文旅等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特色富民产业,已累计提供超600个岗位。同时落实就业帮扶,建成零工市场4家,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对迁居群众实施“一人一档”精准帮扶,开展定向定岗式培训1000余人次,提供超1300个灵活就业岗位和200余个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在新家园端稳“饭碗”。
更美好的未来还在续写。
搬迁后的小岛,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我们将根据‘一岛一功能’要求,加强东库岛等已搬迁岛招商引资,利用村落、码头、岸线开发特色旅游项目。”菜园镇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对小岛功能的重构,已明确写入《嵊泗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可以预见,当港口物流海岛、滨海旅游岛、现代渔业岛、清洁能源岛等图纸上的规划逐一落地成真,那些带着“三不变”权益迁居的群众,也将以新的方式,受益于故土的这场华丽蜕变。
新与旧,破与立,迁居群众与搬迁小岛在这场时代变迁中共同重生,落笔一幅人岛共荣的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