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光流转,在嵊泗本岛蜿蜒的北部海岸线上,一道曾经斑驳的“工业伤疤”正悄然蜕变。
旧时的码头与破损的岸线,如今被蜿蜒的亲水步道、摇曳的湿地芦苇与书声琅琅的滨海城市书房所取代,全长约2.27公里、面积6.5万平方米的望海公园,藏着嵊泗人最真切的共富感受。
从沉寂的“工业锈带”到活力的“共富秀带”,这一变迁远不止于物理空间的焕新,更是一场以“海塘安澜”为笔,在东海潮涌间徐徐绘就的一幅承载着安全与梦想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望海公园夜景
安全筑基,扭转“工业锈带”困局
“风急浪高,海水快要漫过堤岸,停泊在港里的渔船在浪中相互碰撞,撞得砰砰响,整夜不敢合眼。”回想起四年前台风“烟花”过境时,住在海塘口附近的居民李建国至今心有余悸。
那时的海塘,早已不堪重负:结构破损、立柱倾颓、顶部开裂、生态退化。僵化的工业标签,使其黯然失色。这道本应守护安全的屏障,自身却危机四伏,威胁着岸线后方的万家灯火。
转折始于2022年,伴随着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启动,总投资1.92亿元的菜园海塘整治提升工程提上日程,通过加高塘顶路面、新增防渗措施等措施,实现海塘功能修复,被列入《浙江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建设规划》。
望海公园一角
这无疑是一场硬仗。打开海塘工程的档案柜,里面锁着一本磨破了角的施工日志,扉页上的一行字迹如军令状般醒目:“每一块石头都要经得起海浪拍,每一分钱都要花在群众心坎上。”
这绝非空话,而是落地有声的实践。面对海上施工难、工业拆迁滞后、审批周期长等现实挑战,嵊泗精准破题,构建起部门乡镇多方联动的高效协同体系,通过“先拆后包”加快进度、“并联审批”压缩时限、“高频调度”解决问题,成功将项目前期流程从半年压缩至三个月。
资金监管上,更是锱铢必较。设立专户、全程审计,实现了资金从拨付到使用的全链条透明管控。
次年6月,工程顺利完工并对外开放,防潮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真正成为守护百姓的“安心屏障”。近两年,即便台风侵袭,海塘岿然不动,再无海水越堤之虞,居民从此安枕无忧。
功能重塑,催生“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浴火重生,唤醒的不只是生命线,还有群众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打破“临海不见海”的隔阂。
微笑海湾广场、儿童游玩场地、健身步道、海上观景平台……一系列充满滨海风情的现代设施沿蜿蜒海岸徐徐展开,让这道传统的防护堤,升级为融合生态、休闲与亲水功能的城市新客厅。
这种“安全+”的融合,让它拥有了一个新名字——望海公园,新中国成立以来嵊泗最大的综合性公园。自此,它成为了一处会呼吸的风景,潮水声是它的背景乐,人们的欢笑是它新的心跳。
“以前遛弯是受罪,现在是享受!”青沙村的张阿姨感慨道。过去马路旁渔网堆积、气味扑鼻,如今她和老伴的日常,变成了饭后在望海公园的滨海绿道上悠闲散步,沿着海边看海霞。
儿童游玩场地
对陈女士一家而言,望海公园则已超越普通公园的意义,是全家人享受亲密时光的“海上客厅”。
“以前总愁带孩子去哪儿玩,看城里那些漂亮的滨海公园只有羡慕的份。没想到,如今家门口也有了这样的好地方!”海风轻拂,正在陪孩子学骑自行车的陈女士放慢脚步,望向前方,“现在孩子滑梯、沙坑怎么都玩不腻。我们大人也能沿着海边散散步、吹吹风,特别舒服。”她顿了顿,笑着说,“海塘改造后,变的不仅是环境,连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节奏也跟着变了。”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永不停步,望海公园的进化也从未止息。随着今年初二期工程正式落成,轮滑场、篮球场、匹克球场补齐了运动设施短板,让望海公园进阶为全民健身的热土,孩童、青年与长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全龄化综合公园焕发全新活力。
体育的种子在此刻破土生长。今年7月,嵊泗这个人口小县在浙BA舟山赛区预选赛力克定海、岱山,斩获亚军。刚刚举办的嵊泗县首届匹克球公开赛,吸引了近百名爱好者挥拍上阵。
从“望海兴叹”到“亲海而居”,望海公园成为群众生活的新支点,不仅缩短了人与海的距离,更将滨水生活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幸福,映照出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
文旅融合,点燃“旅游经济气候”
凭借高品质滨海公共空间这把“金钥匙”,已成为网红打卡点的望海公园正打开“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大门,将熙攘的人气变为蓬勃的商气,为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在望海公园,Kikikie咖啡店为往来游客提供了一处惬意的休憩空间。主理人刘家琪巧妙利用了公园的人气与介于本岛两大码头之间的中心位置,旨在打造一个游客旅程途中的温馨驿站。
无论是出发前的小聚还是归程后的等待,游客都可以在这里边品尝着香醇的咖啡,边欣赏着窗外的海景,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放松。正如来自扬州的游客陈女士所言,在前往码头的间隙,能沿着海岸线骑行,再找到这样一家能看海景的咖啡店歇脚,无疑为旅途增添了另一番风味。
Kikikie咖啡店
渔民陈武军的生活之“锚”,不再只抛向渔场,也稳稳扎在了家门口的这片海塘。他将祖辈居住的老屋改成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都说靠海吃海,过去是向大海讨生活,现在安坐家中,日子一样红火。”今年旅游旺季,他家的民宿收入,已抵过去一整年出海打渔的总和。
望海公园如同一座圆梦工场,让刘家琪、陈武军们多了增收途径,也让地道的乡土滋味飘向四方。
每当华灯初上,望海公园便迎来了一天中最具活力的时刻——政府搭台的北港集市开张营业。
从金平村的“金有米”到绿华村的“风味绿岛”,从青沙村的“青巷烤啦”到基湖村的“C‘味’基湖”,各村社的共富工坊以“联村联建”的形式在线下搭台共富集市,使北港集市成为嵊泗在地文化的集合地,通过整合各村社特色资源,将原本“深藏巷陌”的乡土好物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村味”变“潮味”,实现“产业增效、集体增富、居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引流与搭台并进,嵊泗各部门及乡镇主动将各类体育赛事以及文化活动优先落户在望海公园,今年已成功举办超百场活动,吸引市民游客数万人次,为这座文旅新地标的人气添柴加薪。
留住游客,更留住消费。随着夜经济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一个以望海公园为核心的文旅消费圈正在形成。这种由环境改善带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正是嵊泗着力培育的“旅游经济气候”。
北港集市
眼前的风光不过是精彩的序幕,嵊泗的视野,正从一座公园的活力,扩展至一片区域的复兴。
当前,当地正聚力打造金青渔港经济片区,以新老中心渔港为双核,加快布局“渔文旅”融合的消费新业态,积极引入一批旅游休闲类网红项目,着力构建“一港两岸”漫行休闲消费带。
值得一提的是,泗礁本岛与金平岛已由一座桥梁紧密相连。隔港相望的,正是望海公园与金平岛金海路沿线区域,它们构成了“一港两岸”的空间格局,也为未来联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游客沉醉于“咖啡与海风”的闲适,当孩童说着对“家门口海塘”的眷恋,当渔民盘算着“增收几万”的喜悦,这些浸润在生活里的真切幸福,共同绘就了嵊泗共富路上最温暖的风景。